
湘潭县30余万亩油茶林硕果盈枝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1月25日讯(记者 潘文琦 张学 陈伟男)冬日暖阳下,湘潭县连绵的山峦被油茶林染成一片深翠,饱满的茶果压弯枝头,山间地头,处处弥漫着醇厚浓郁的茶油香。目前湘潭县30余万亩油茶林已采摘完成,丰收在望。
近年来,湘潭县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稳妥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和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油茶营造5万余亩,其中油茶新造19940亩、油茶低改32663亩,2024年实现茶油总产量853.8吨、油茶产业产值62004.5万元,昔日滋养一方的山茶果,如今已真正成为富饶乡亲的“金果果”。
模式创新 育“油茶新机”
“油茶五年挂果,八年盛产,我们村对油茶有很深的情感,一心想着怎么去提升它的产量和效益。”射埠镇来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超凉道出了村内许多农户的心声。射埠镇的油茶种植史可追溯至民国初年,彼时山茶油便已远销南亚各国,油茶早已融入当地的肌理。
然而,树龄老化、产量低下、经营分散等问题一度制约着莲乡油茶产业的发展。如今,依托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县创新推出五大营管模式,让这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油茶林重焕生机。

金黄的油茶果
转型的关键,在于破解“经营散”的难题。来仪村的“集体经济主导模式”颇具代表性。村集体合作社将3000亩连片老林集中改造管护,5年后挂果丰产按20%比例分红。“按每亩纯利300元算,村集体每年能增收7万元。”这种模式让村集体从“旁观者”变为“操盘手”,既整合了分散林地,又为集体经济注入持久动力。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同样触手可及,油茶林的千亩基地装上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只需把阀门轻轻扭开,基地就可自动完成浇水施肥,以前几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操作完成。”李超凉介绍,这套系统能节水30%以上,省肥30%至5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70%,让油茶林的丰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在邻近的吟江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则构建了另一种利益共同体。由企业负责前期投入和三年管护,挂果后交还农户并保底收购,消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这一模式成功带动全县80余家企业、合作社参与其中,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让2万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创新的火花在莲乡各处迸发。河口镇华中村的“村社+承包主体”合作模式、茶恩寺镇茶花村的“2:8收益分成”模式,以及覆盖广泛的“五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整地、技术、苗木、种植+分户管理),在湘潭县形成了“一村一策、多元共生”的种植格局。
截至目前,湘潭县已完成油茶营造6万余亩,其中新造19940亩、低改32663亩,建成20个高标准示范点,4个水肥一体化基地,实现“百分之百良种、百分之百大苗”造林,昔日的“老散低”困局已被突破,油茶产业正以蓬勃之势,为湘潭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链动上下游 聚群兴产业
循着阵阵醇厚的茶油香,走进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油茶果初加工中心,新引进的剥壳机轰鸣作响,新鲜茶果从脱壳、人工筛选、清洗、二次筛选到烘干、压榨、出油,三条半自动鲜果鲜榨生产线一气呵成,既大幅提升效率,更锁住了茶油最鲜的本味。压榨出的茶油经十多道工序精制,变成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的成品;再经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六道工艺,便能提炼成美容领域广受欢迎的茶油精油。作为一家集油茶种植、科研、精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百里醇在谭家山、中路铺、射埠等乡镇建成1.8万亩标准化油茶种植基地。近年来,在县林业局支持下,公司争取到造林、抚育、品种改造等项目资金扶持,让油茶产业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绿色引擎”。

茶油产品
“家门口就能就业,既打发时间又能挣钱,看到自己打包的家乡果实走向大市场,特别骄傲!”打包车间里,58岁的齐玉连喜笑颜开。像她这样在百里醇务工的有100多人,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今年是丰收年,预计产茶油200余吨,销售收入3200余万元,带动周边种植户增收300万元以上。”公司总经理李达介绍,今年还打通抖音、淘宝等线上渠道,线上增收就有300余万元。
油茶的“好路子”如何越走越宽?“发动企业、整合项目是关键。”县林业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大户投资油茶产业,给予项目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良的全方位扶持。湘潭县林泉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谭家山建良种油茶苗培育示范基地,湖南农其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益地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龙头企业相继在湘潭县射埠、花石等乡镇选址落户,百里醇、农其农林等将油茶籽供求市场拓展至广西、贵州,苗木、包装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天子山”“百里醇”等区域品牌在湘潭县蓬勃生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油茶+”玩转新花样 林下生金富乡邻

“村厨争霸赛”现场
“茶油焖土鸡、莲田甲鱼……”6月29日,射埠镇的“村厨争霸赛”香气四溢。数十名烹饪能手同台竞技,以当地茶油为核心,将一道道地道的乡村风味端上擂台。美食品鉴区内,游客们在茶油烹制的佳肴中品味着射埠茶油的香醇底蕴;特色农产品展销区里,山茶油、船形茶叶、新鲜竹荪等“土货”琳琅满目,农户们叫卖着手工腌菜和风味小吃,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市集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这场以“吃”为引、以“油”为媒的盛会,不仅吸引了上千名游客闻香而至,更通过厨艺竞技、产业推介、文化展演的多维融合,成功串联区域品牌推广、产业成果展示和乡村旅游赋能,最终让农户腰包鼓起来。
产业的活力,不只在地面,更在林下。“今年在林下种了5亩竹荪、10多亩黑花生,一下子多挣了2万多元,以后收成肯定越来越好!”来仪村村民李运存笑着算起增收账。不远处,镇高级农艺师邓述东正弯腰捧起一抔营养土,手把手向农户示范竹荪菌棒的条形播种方法。“种下50天就能采收,每亩竹荪产值超2万元,纯利润过万元。”邓述东介绍,油茶树的落叶能反哺竹荪生长,竹荪种植又能为油茶树营养层保湿提质,形成“林菌共生”的绿色循环。如今,射埠镇20亩示范茶林试种点竹荪已喜获丰收,韶山、湘乡等地也纷纷前来取经。

林下竹荪种植
“我们村今年还在林下种了黑花生、皇菊等,总面积400多亩,村集体增收5万元。”李超凉信心满满:“接下来,村里还要推出油茶果采摘、研学等活动,让‘油茶+’的路子越走越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秋阳漫洒处,油茶满山香。从百年老林的守正创新,到现代化车间的机器轰鸣,再到村民林下增收的灿烂笑容,湘潭县用多年的深耕,让一碗茶油熬出了产业升级的滋味,更煮出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甜香。未来,湘潭县将着力推动全县良种、良法、良技全覆盖,进一步盘活林地资源,探索“油茶+N”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光互补模式,做好油茶文旅结合文章,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莲乡大地上徐徐展开,绘出生态优美、产业蓬勃、乡亲安乐的美好图景。(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张学 陈伟男
编辑:罗伟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