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0月24日讯(记者 贺帆 杨建 唐文军)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教育的根本,始终在于人。思政课教师更是如此,他们如同田地里的“庄稼人”,以默默的坚守和智慧的付出,悉心呵护青年学子的成长,进行着价值观的“滴灌”。
当市级人大代表与思政课教师的身份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湘潭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思政教师梁迎新看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带着这份初心和使命,她不仅深耕讲台,更将代表职责融入教育实践,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致力于让优质教育的光彩照耀更多角落。

让思政课从“纸上”走到“心上”
2019年,梁迎新接过湘潭县高中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重任。一份调研数据让她忧心不已:全县70%的农村学校思政教师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专业教研活动年均不足2次,课堂常常沦为“故事会”。
为此,梁迎新带领团队开启教学革命,摒弃照本宣科,探索“议题式”教学。她邀请58岁的胡雨泉老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上示范课,用鲜活的故事和深情的讲述,将宏大主题融入学生的认知。“这么大年纪还在一线钻研,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师德教育。”梁迎新说,“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永远在路上。”
她以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大学—中学—小学”纵向联动机制,邀请高校教授、教研员走进中学课堂,把前沿理论转化为生动教案。她推动跨校集体备课,将分散的教师凝聚成教研共同体,共享资源、共解难题。“一人上课,全员打磨”成为常态,她更在46岁时带头参加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
短短三年,工作室培养出多名省市教学能手,让思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学生从被动听故事转变为主动思考、参与辩论、践行价值观的主体。
积极履职,赋能教师队伍成长
自2021年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梁迎新积极参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履职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她多次参与谭家山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调研,助力矿区实现“绿色蝶变”;在中路铺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来访群众,听民意、解民忧。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她先后提交了关于支持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师招录工作、加大对农村教师奖助力度的多项建议。
作为湘潭市教师培训师,她连续四年担任“杏坛之星”教学竞赛评委,带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她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推动多名思政教师提交入党申请书,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调任湘潭县五中和湘潭县云龙中学后,她坚持研读教育专著,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带领学生走访晓霞山烈士纪念园、彭德怀纪念馆、碧泉书院、罗亦农生平陈列馆等红色基地。
针对云龙中学改制后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她又推动学校形成专项建议提交县人大,呼吁拓宽道路、增设安全标识,切实守护近4000名师生的出行安全,展现了代表履职的务实担当。
奋楫扬帆启新程。在湘潭江声实验学校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梁迎新以“逐浪前行 ‘智’绘新篇”为题,于国旗下为师生开讲思政第一课,也昭示着她未来的履职方向——将课堂感悟与代表职责相融合,知行合一,为新学期绘就蓝图。
从青涩师范生到莲城教育名师,从一线教师到市人大代表,梁迎新始终初心未改。谈及未来,她的眼中依旧有光——这束光,是思政教师的育人之光,更是人大代表的为民之光,正照亮着莲乡教育的前行之路。(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贺帆 杨建 唐文军
编辑:黄希群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