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莲”通致富路| 锦石乡“一潭活水”掀起特色水产“致富浪花”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郭玲 编辑:黄希群 2025-08-12 10:13:50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1.jpg

碧泉潭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8月12日讯(记者 潘文琦 郭玲)穴开一井隐山壁,泉涌千年玄碧潭。在湘潭县西南方向的“隐山”中,有一股清泉从山边石岩下涌出,聚集成潭,其水清澈见底,澄碧如玉,名为“碧泉潭”。受泉水滋润的锦石乡,依托碧泉潭千年古泉资源及优质水域条件,已构建起以生态农业、水产养殖、水资源开发和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与品牌优势。

2024年,全乡10余种特色水产年产值共超5500万元,带动就业150余人,一群群在碧泉潭水中“奔腾”的水产,正成为锦石乡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活水育珍品 千年碧泉涌出亿元产业

好山好水出好鱼。碧泉潭水富含钙、镁、锌等人体所需中微量元素,水质属天然弱碱性,常年19-21℃的恒温,为打造高端水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根基。

2.jpg

瘦身鱼养殖基地

“为大家奉上放心、鲜美的生态鱼,这一潭碧泉就是我最大的底气!”湖南碧泉潭清泉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卫平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走进该公司的养殖基地,百余个鱼池内水流奔涌,鳙鱼、草鱼等鱼儿如同“运动健将”般矫健游弋。工人们正将捕捞上来的 “瘦身鱼”装入充氧袋,36小时内,这些鲜鱼就能端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该公司打造“泉水瘦身鱼”有着独特的“秘诀”:从优质水库收购成鱼后,让其在碧泉活水中经历为期3个月的“魔鬼训练”,增氧设备激起强水流,迫使鱼持续运动以排出毒素、消耗脂肪,期间不投喂任何饲料、肥料和鱼药。经自然淘汰 10% 体质弱者后,成功 “瘦身”20%以上的鱼,肉质紧实无土腥,尽显健康本味。

自首批“泉水瘦身鱼”上市以来,其“鲜嫩爽滑、久煮不散、口感Q弹鲜甜”的特质迅速征服了市场。虽售价为普通鱼的2.5倍,仍供不应求。目前公司月销鲜鱼超4万斤,月营业额达500万元,业务从长株潭中高端市场扩展至广东、重庆、上海等省市。

3.jpg

瘦身鱼

在湘潭润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500余平米的鱼苗繁育基地里,液氧供应系统稳定运行,氨氮浓度实时监测,工人们正熟练地对桂鱼苗进行分拣,技术总监李战手持检测仪,专注地记录下最新数据。“水质是苗种的命脉,我们每天早中晚三次严格检测。”李战指着旁边正高效运转的空温式气化器介绍道,液氧系统是“智能保姆”,其持续稳定的液氧供应不仅为鱼苗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且其气化过程中吸收环境热量的特性,更成为夏季高温时鱼苗的“守护神”,尤其利于对温度敏感的桂鱼苗生长。

移步至室外80余亩的广阔繁育基地,自动投饵机一启动,水面瞬间沸腾,鱼群翻滚跳跃,争相抢食。“这里采用科学生态混养模式,”李战说,不同鱼种搭配共生,既能高效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又能形成自然生态循环,降低氨氮超标风险,从根本上保障鱼类健康,减少病害与药物依赖,践行绿色养殖理念。目前,润田水产拥有优质水产苗种亲本储备达2万公斤。2025年,该公司预计水产苗种生产能力达30亿尾/年,年产值过1000万元。

带活一方水土 “链”出富民密码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美誉的泥鳅,在锦石乡焕发新的生机与财富密码。传承四代的“石灰泥鳅”,以其肉质细腻、嚼劲十足的特点,正从一方乡土美味蝶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走进湖南渔航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灰灭活、清洗、宰杀、烘焙、熏干等工序在半机械化流水线上高效运转。“前三步温度严格控制在10℃左右,活鱼到成品一天内完成。”该公司掌舵人、“石灰泥鳅”第四代传人冯术奇介绍道。2019年,石灰泥鳅制作技艺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更成功通过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打通了包装上市的关键一环。凭借独特风味,石灰泥鳅年产量突破20吨,年产值达800余万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渡重洋销往美国。

4.jpg

石灰泥鳅

如今,公司以“公司+农户+技术推广+合作平台”模式,带动花石、射埠等周边乡镇10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创造3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冯术奇信心满满:“新增的三条涵盖鲜制、培制、熏制的生产线即将全面投产,我们要让锦石乡的特色水产走向更广阔的餐桌!”

宰杀、去皮骨、绞鱼泥、打浆……在湖南碧泉潭清泉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瘦身鱼鱼丸成产业链新亮点。

“我们追求的是‘乒乓球级’弹牙口感,入口鲜甜无腥,咬破瞬间能迸发碧泉潭水的鲜香精华。”鱼丸生产负责人汤伟道出产品精髓。”以自产“瘦身鱼”为原料,这条延伸产业链的生产线2025年产量预计达2万斤,创造产值70余万元。

产业链的蓬勃活力,直接转化为乡亲们“家门口”的甘甜果实。“离家就十分钟,既能参与美味制作,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很幸福。”43岁的鱼丸生产工人何菊清满足地说。这份触手可及的就业机会,正是以“生态链”串起“致富链”最生动的注脚。

文旅链古今 拓宽碧泉“文化半径”

5.jpg

湖湘源•湖湘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

碧泉潭畔,千年文脉流淌不息。作为湖湘学派发源地、湖湘文化兴盛之源的碧泉书院遗址,如今正与这一泓清泉滋养的特色水产产业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璀璨火花。

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锦石乡碧泉村发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两大优势”,结合乡镇特色水产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研学、团建等多种业态,引入智力团队、七家驻村企业,发动村民共同打造了“千年圣水·幸福碧泉——湖湘文化第一村”项目,以“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共同书写碧泉书院重建的新篇章,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碧泉湖湘源研学基地、湖湘文化展陈、欢乐时光户外露营基地、湖湘文化广场等项目的相继落地,让古老的书院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游客们得以在此深度体验湖湘文化的可游、可感、可学。

围坐在清新淡雅的院落里,用清冽的碧泉水烹煮着鲜美的瘦身鱼火锅,在湖湘源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游客谢女士一家正一边品味美食,一边畅谈在湖湘文化展陈的所见所思:“来探访湖湘文化,少不了吃一顿锦石乡的瘦身鱼大餐,”她感慨道。特色水产,已然成为该乡深度文化体验中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和情感连接。

今年春季,碧泉村两千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游客们既可在花海中“寻踪”,探访碧泉书院遗址,感悟深厚的湖湘文脉;也能在热闹的“百花市集”上“寻味”,争相购买碧泉潭瘦身鱼、石灰泥鳅等特色水产。据统计,仅三月下旬,该村“花海经济”便带动当地特色水产销售突破30万元。“既感受了文化,又尝到了美食,这一趟太值了!”游客王吉娅拎着购买的两条瘦身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6.jpg

游客争相购买碧泉潭瘦身鱼

锦石乡的故事,始于一眼千年不息的碧泉潭,成于一方人孜孜不倦的匠心耕耘。当活水滋养的“瘦身鱼”跃向全国餐桌,当水产养殖与湖湘文化、生态研学美妙交融,一条依托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已然清晰可见。“下阶段,我们将充分利用碧泉书院重建这一契机,将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持续塑造品牌综合形象,打造真正具有锦石特色的特色产业集群。”锦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彭龙表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郭玲

编辑:黄希群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942/56/151951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