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莲”通致富路|稻浪翻涌 秸秆“掘金” 石潭镇铺就现代农业丰收新图景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胡嘉欣 编辑:刘静 2025-07-23 09:02:45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图片03.png

湘潭县石潭镇4.74万亩早稻迎来丰收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7月23日讯(记者 潘文琦 实习记者 胡嘉欣)七月流金,稻浪翻涌。眼下,湘潭县石潭镇4.74万亩早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早稻,确保颗粒归仓,一幅繁忙的丰收画卷正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作为全县双季稻种植优势区,石潭镇以科技赋能、全链协同、绿色循环三大引擎驱动优质稻生产。依托万亩示范片,2025年,石潭镇预计早稻总产2.1万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

万亩早稻喜开镰 科技赋能再造丰收年

石潭镇1.27万亩粮食生产省级万亩综合示范片里,收割机轰鸣作响,种粮大户刘赞军与儿子刘晓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收割早稻。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黄澄澄的稻浪转眼间化作整齐的稻茬,金色“谷雨”从收割机管道倾泻而下,迅速装满运输车。“今年收成好!”望着颗粒归仓的稻谷,刘赞军汗珠滚落的黝黑脸庞绽开笑容。7月9日,经过省市农业部门现场测产,万亩示范片最终单产567.8公斤每亩,同比增产5%。

图片04.png

刘晓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收割早稻

“每亩比往年多收100到200斤!按120块钱一亩算,能增收20多万元!”听到专家宣布结果,刘赞军喜上眉梢。他流转的500多亩水田位于示范片核心区,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技专家每周多次“把脉问诊”,科技种田让他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增收更有奔头了!”

作为全县水稻种植大镇,石潭镇现有优质稻3.61万亩,占全县的12.89%。2024年,该镇规模种植户增至295户,土地流转面积达4.06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3家,产业活力持续迸发。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广“中安2号”等低镉优质高产品种,强化技术指导与集中育秧,推动早稻生产提质增效,持续深耕良种应用,为筑牢全县粮食安全根基贡献主力担当。

在覆盖托下、联盟等6个村的石潭镇粮食生产省级万亩综合示范片内,“六个示范”(即:优良品种、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绿色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供销运作模式)正扎实落地。在省市县农业专家全程护航下,示范片全面推行“控肥、控药、控镉、控病、控灾”绿色生产技术,“从育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率已达100%。”石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雀平指着近两年新建的12000平方米集中育秧大棚介绍,今年全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丰产展示现场观摩会在石潭召开,基地利用当下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水稻品种组合,通过“中嘉早17”等16个早稻品种、“农香42”等21个晚稻中熟品种的示范品比,遴选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

据悉,示范片核心区目标设定为双季亩产1120公斤,目前,万亩示范片早稻实测产量已超额完成目标,为全年丰产奠定了基础。

产业联动 订单农业激活价值链

田间新收的稻谷,正通过紧密的订单农业链条,快速转化为优质商品。在湘潭双禾米业有限公司78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稻谷经过精准称重、低温加工、封装,快速发往各地。“我们创新采用大米低温加工技术,将温度控制在42度左右,最大限度锁住大米的鲜香和营养。”公司负责人李伟介绍,该项核心技术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图片05.png

双禾米业自动化流水线

双禾米业的蓬勃发展是石潭镇构建融合产业链的缩影。在镇党委政府“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机制牵引下,一条联结供销系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业纽带日益紧密。从首创带动土地流转和村集体增收的“紫涟模式”,到升级推行“五统一”管理的“优质水稻种植联合体”,双禾米业已拥有1.5万吨低温仓储能力和5万吨年产能,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8000万元。企业深耕品质与创新,旗下“雙禾美”和“擅粮”品牌系列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功斩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及1项发明创造专利,吸引了众多同行前来观摩学习。

如今,石潭镇正加速构建供销系统牵头、多方联动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体系:双禾优米小程序推动“雙禾美”系列销量同比增长10%;今年6月“湘粮入粤”考察促成“中安2号”早籼稻进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储备粮的意向合作;辐射河口镇莲托村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精米、米粉、米酒等深加工产品……这一系列成果,源于该镇以“强产业、活集体、富农民”为导向,通过优质服务、资源整合、集体入股、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参与优质稻种植、加工及秸秆利用全产业链。

“我们计划到2027年发展订单农业2万亩,联合双禾米业、金凤食品、裕湘公司等企业扩大中高档米生产规模,通过扩建万吨仓储、增设品牌加盟店、打造‘湘潭好米’公共品牌等举措,让产业红利持续释放。”张雀平表示。

秸秆“掘金”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万亩示范片里,石潭镇种粮大户唐仕民驾驶犁田机隆隆前行,新收割的秸秆被直接混埋入土壤表层,悄然化为滋养下一季丰收的养分。“早稻收割和晚稻种植之间间隙时间很短,秸秆来不及离田,就地还田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唐仕民指着自家三百多亩田地感慨道:“现在都在抢抓农时,我请了10多个人帮忙。”

不远处,几台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正在穿梭作业,经过切割、脱粒、粉碎等工序后,切割下来的秸秆被瞬间粉碎,均匀抛洒还田。粉碎后的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经过腐熟分解,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下一季作物生长打下好基础。

图片06.png

唐仕民驾驶犁田机将新收割的秸秆混埋入土壤表层

“我们在全镇大力推广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张雀平介绍,2024年,全镇早稻采用秸秆粉碎还田的方式肥料化利用1.5万多吨,约4.6万余亩;晚稻利用镇内秸秆回收仓储中心、草制品厂、养殖户等对秸秆进行回收,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

秸秆的旅程不止于沃土。在湘潭县石潭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里,六条半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吨秸秆能制成200多条草支垫,销往钢厂、码头,价值翻倍不止。”负责人冯斌表示,公司年处理秸秆超3000吨,产值突破30万元。工厂内,59岁的工人刘芳正娴熟操作着机器:“在家门口工作,既补贴家用,又为环保出力,特别值!”与此同时,杨田村利用千余平方米厂房,将谷壳碳化加工成钢水覆盖剂,直供湘钢,月消耗两百多吨。2024年,该村回收打捆秸秆150余吨,创收3万余元。

图片07.png

湘潭县石潭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秸秆回收堆放处

今年,石潭镇启动杨田村秸秆回收仓储二期工程,计划拓展生物质颗粒环保燃料深加工项目,以提升秸秆附加值。并辐射云湖桥镇新联村构建起“农户—收储点—合作社”24小时转运体系,实现年收储能力2000吨。通过这些多措并举的方式,石潭镇正不断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为全县秸秆“点草成金”贡献力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育秧大棚的脉动到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从一粒种子的优选到一根秸秆的嬗变,石潭镇以科技为笔、全链为墨、绿色为底,绘就了一幅金黄壮美的丰收图景。“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农技指导,提升优质稻单产,推进精深加工,以企业带动推广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同时推动新引进的粮食仓储烘干物流企业落地,进一步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石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晶晶表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胡嘉欣

编辑:刘静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941/67/151481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