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洛口沃野 秸秆成金——易俗河镇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来源:易俗河镇 作者:张又戈 黄京湘 编辑:余阳 2025-07-11 11:14:08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7月11日讯(通讯员 张又戈 黄京湘) 时下的湘江南岸稻香扑鼻,在湘潭县易俗河镇田间,一台台新式农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稻草秸秆作业,去年推广的秸秆打捆机和碎草设备在农村群众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易俗河镇持续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坚持以市场需求发展秸秆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

党建引领 出实招创实效

2025年初,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关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条,提出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健全秸秆收储体系、培育市场利用主体、优化农机装备配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等措施。在省级政策引导下,结合湘潭县秸秆综合“以奖代补”政策,易俗河镇积极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探索新型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培育方案,以机械化赋能和专业化护航为抓手推动上级政策落地生根。

面对部分群众对于秸秆利用的守旧思维,易俗河镇党委政府指导各村党支部利用党员会议、村民小组会等方式耐心讲解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和益处。同时鼓励党员、种粮大户发挥示范作用,带头响应,解除农户疑虑,以点带面动员广大群众转变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易俗河镇谷洪村党支部书记周柳,在自己承包的千亩农田中带头引进了新技术:给收割机加装碎草组件,实现早稻秸秆碎草还田;响应上级政策号召购置秸秆打捆机,将一季稻和晚稻秸秆转化为饲料产品原材料。

“现在利用村上购置的秸秆打捆机,平均每天可以处理五六十亩农田,我们响应政府推广的低茬收割,一亩田可以收获六七百斤的秸秆”周柳介绍道。截至去年,易俗河镇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由以往的60%增长至95%,全镇范围内的22台秸秆打捆机一年的收储和技工利用能力达到一万吨以上。

ae0101e460416d58368f5344760b1303.jpg

市场衔接 探索镇域收储体系

如何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易俗河镇党政负责人在推进相关工作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今年的早些时候,湘潭县曾组织重点乡镇负责人前往华容县考察学习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各负责人在学习了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了解到秸秆初级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样会受价格周期的影响,如果一味地扩大产能而不注重收储体系的建设,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易俗河镇党政负责人决心大力争取上级资金,在布局秸秆处理、清运体系的同时,大力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村集体建设秸秆仓储设备。秸秆作为养殖业重要饲料原料,如果将秸秆卖给养殖户,在有仓储的条件下, 可以在生产旺季仓储,销售旺季售出,这样会使得相关产业的利润率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

“现在我们每亩晚稻或一季稻可以生产七到八百斤秸秆,以农机的产能,旺季时每天处理几十亩农田的秸秆,将打捆后的秸秆直接送往本地的牛羊养殖场,每吨的长期收购价最高可以达到450元,如果是秸秆生产淡季的话,这个收购价甚至会加倍。”易俗河镇友谊村党支部书记彭学文自信地说道。在初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后,每亩地可以给农民净增收约50元,这还不包括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曾经“一把火就烧”的秸秆,有望成为农业生产中新的蓝海市场。

随着易俗河镇进一步落实上级“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以谷洪村、友谊村为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村将逐渐形成一个个具有辐射作用的产业中心,将新质农业生产力不断注入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湘潭县易俗河镇正以秸秆为媒,秉持着“农”墨重彩的实干担当,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黄金”,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完)

来源:易俗河镇

作者:张又戈 黄京湘

编辑:余阳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941/55/151187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