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诵红色经典 传时代新声 | 走近革命先驱罗亦农(二)

来源:中共湘潭县委党史研究室、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中共湘潭县委党史研究室、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辉军 2022-04-20 18:37:57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图片

拳拳学子心 迢迢求索路

正当罗子厚因幼子亦农在家太爱闯祸而大伤脑筋之际,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离家七八里的湘江对岸有座学馆可以收寄宿学生,馆主先生叫郭月钦,是位老秀才,无论多么调皮的孩子到了他的门下,都会服服贴贴,安心读书。罗子厚喜出望外,找上门去,愿每年拿出12担干谷的学费,将11岁的亦农送到郭老先生门下就读。

郭月钦,人称“狂儒”,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他不过分强调死背经书而讲求真才实学。作为落魄文人,他对现实深怀不满,主张社会改革,提倡读书救国。罗亦农找到了这样一位先生,如鱼得水。过去那种视入塾读书为囚禁的厌恶情绪一扫而光。在郭老先生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攻读起来。郭月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采用“教谈”方式,每天与学生座谈一两个钟头,除讲解古文之外,还寻来教材,传播“西学”。从郭老先生那里,罗亦农学到了一些史地、时事知识,知道了世界很大很大,国家许多许多,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大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洋人”大肆侵入,已弄到“国家危矣,民族危矣”的地步。从郭老先生那里,罗亦农认识了中国历史上—些风云人物,如商鞅、张角、魏徵、黄巢、王安石、李自成等等。他真正尝到了读书学习的甜头,激发起更加旺盛的求知欲望。

革命除了剪去男人们头上碍事的长辫子之外,似乎没给易俗河镇带来什么好处。随着高挂太阳旗、米字旗的外国货轮闯入湘江之后,街市日趋破败,百业走向萧条,镇上的店铺一家家倒闭关门,四乡的农民不少人外出讨米……看着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14岁的罗亦农百思不得其解,他跑去问郭月钦先生。郭老先生沉思良久,作出的答复未能使罗亦农满意。之后,郭月钦对罗子厚说:“你的儿子不一般,可让他出去干大事!”

本来,罗子厚打算在罗亦农结束郭月钦学馆的学业之后,就应把精力集中到“守业成家,光宗耀祖”上来。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50多亩田地的产业要人经管,在镇上开的商店和碓行,近几年来已是摇摇欲坠,更要有能人维持,罗亦农年纪尚小,不手把手地带几年,实在放心不下。所以,罗亦农刚从学馆结业归家,罗子厚就向他灌输生意经。可是,罗亦农想的不是这些,他对经商守业那一套感到厌恶,认为太无出息。他希望求学,希望寻求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抗,他终于违背了父亲的初衷,自作主张地考进了当时湘潭有名的“新式”学堂——益智学校。

罗亦农怀着满腔的热忱,挑着简单的行李,跨进了益智学校的大门。这是一所美国人开办的教会中学,学制分两年和四年两种,亦农进的是四年制班,又称高级中学班。课程以英文和神学为主。校方强调学生崇美信教,不得介入任何社会活动。入学不久,罗亦农的满腔热忱渐渐冷却了,他看不惯学校内外那些视中国人为愚民、自视不可一世的洋人,不愿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学,对于每周必到的“礼拜”,更是厌恶。他常常溜出校门,到大街上蹓跶,在湘江边散步。就在此时,他开始接触了群众反帝斗争。有一次,他在怡和码头看到了湘潭人民自发成立起来的“国货维持会”捣毁、焚烧日货的行动,非常兴奋。他回到学校后,将自己亲眼所见,绘声绘色地告诉了同学,一些平日里受了“洋人”的气而无法发泄的学生,当场高呼“万岁!”这一事件,为美籍校长阿尔赫斯得知。他将罗亦农叫到校长办公室,用夹杂着英语的中国话,狠狠地把他训斥了一顿。

1916年初,全国人民声讨袁世凯的斗争风起云涌。二月,讨袁军进入湘潭。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各界人士组成的欢迎队伍中,竟出现了几个上穿白制服、下着青制裤的教会学校学生。这几个学生,就是罗亦农串联而来的同窗好友。他们挥舞着自制的小纸旗,高呼着口号。这种敢于触犯校规,参加社会活动的行为,在学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上有人撰文赞扬,学友中有人暗暗称颂,阿尔赫斯则气急败坏,决心杀一儆百。按教会学校的规矩,学生违犯校规一般是由校长或神甫进行口头规劝,令其忏悔。这次却一反常规,将告示贴在学校大门口,给罗亦农严重警告处分。

一次又一次的训斥,再加上处分,使罗亦农对教会学校的本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益智不是中国人办的,也不是为中国人办的,这里没有真理,没有正义,没有光明。1917年,罗亦农毅然退学,离开了益智学校。

停学回到家中,父亲的唠叨,乡间的陋习,时时困扰着罗亦农。为了求学,他数次跑到长沙,总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罗子厚劝,劝不醒;骂,骂不变。为了抓住这个“神魂不定的逆子”的心,他托人为亦农说了门亲事。女方是一位姓谢的农村姑娘,年龄比亦农大一岁。开始,亦农不同意这门亲事,父亲便叫来三姑四舅,轮番规劝,逼其就范。罗亦农对女方提出三个条件,一是要剪短发,二是要放脚,三是要读书识字。女方一一答应了。1919年春,罗亦农成了亲。

“五四”运动的爆发,湖南各界声援“五四”运动迭起的风潮,给沉闷黑暗的易俗河镇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传来了一股勃勃生机。罗亦农再也按耐不住求索的热情,他下定决心走出乡间,到通都大邑去闯荡。1919年下半年,结婚刚四个月的罗亦农,手拿雨伞,身着兰衫,悄悄离开了家,踏上了赴沪求学的旅程。

年方17岁的罗亦农,餐风饮露,备历艰辛,终于从遥远的乡村来到了上海这座大城市。向往已久的上海,难道就是这个样子?黄浦江上停泊着的几乎全是外国轮船,高楼大厦出入着的几乎全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臭水沟旁低矮的棚屋鳞次栉比,公园门口居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罗亦农心中充满着迷惑,也积蓄着愤慨。为了求学,他几次写信给父亲要求资助,都如石沉大海,毫无消息。初到上海时,他曾考进一所中学念书,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得不停学。后来,经人介绍,他到法租界马斯南路吴兴里一家小报馆当了校对工人。报馆的工作是辛苦的,而生活却很丰富。这里的书籍、杂志、报纸比较多,给罗亦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自学条件。特别是《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罗亦农每期必读。通过这些刊物,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了解到大千世界之上,国家不仅有强弱之异,还有社会性质的不同;人群不仅有贫富之别,还有阶级之分。1920年,《新青年》杂志社,由北京迁来上海,发行所就设在法租界大自鸣钟巡捕房对面,离罗亦农工作的报馆较近。《新青年》上许多精彩的文章,罗亦农曾反复捧读。他认为陈独秀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总想找机会结识。经他多次去发行所打听,终于得知陈独秀住在老渔阳里二号。1920年盛夏的一天,罗亦农上门拜访陈独秀,受到了陈的热情接待。从此之后,罗亦农多次造访陈宅,在他的面前,展现了一条新的道路。

来源:中共湘潭县委党史研究室、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中共湘潭县委党史研究室、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辉军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2022/04/21/111431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