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1月7日讯(记者 彭圆 何佳达)近日,湘潭县河口镇卓江村千亩以上稻菇轮作示范区内,连片的稻田里满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正有条不紊地铺设稻草,精心打造厚度达20厘米的菌床来种植赤松茸。
该示范区的种植模式采用“一季稻+蘑菇+油菜”的“稻菇油”轮作方式,既盘活冬闲农田,又实现了秸秆的循环利用。据了解,去年示范区仅用200亩稻田的稻草,就成功种植近10亩蘑菇。今年规模大幅提升,计划用千亩稻田的秸秆种植50亩赤松茸,整村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村民参与热情也十分高涨,全村近百户农户主动加入种植队伍,其中5个种植大户成为带动增收的“领头雁”,最多种植面积达6亩,产出的赤松茸将直供市场。村民黄拥军便是受益者之一,去年他试种1亩蘑菇尝到甜头,今年果断扩大规模至6亩,“秸秆不用烧,还能种出‘金蘑菇’,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还能增加近10万元的收益!”
该村的“稻菇油”轮作模式能从去年的200亩稻草种10亩蘑菇,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离不开射埠镇高级农艺师、“深耕一亩田”创建人邓述东的技术支撑。长期以来,邓述东深耕“纯稻草农田露天种菇”课题,在河口镇和石潭镇等地分别设立“稻菇油”“稻稻菇”示范片,通过田间授课、现场指导,手把手向村民传授菌床铺设、温湿度调控等关键技术,更通过开展万人大培训种菇等方式,让秸秆种菇覆盖到全县的每一个村组,让种菇热潮的“金点子”和百姓餐桌的“菜篮子”真正落地为农户增收的“金钥匙”。据他介绍,在结束湘潭县的培训之后,他还将马不停蹄地前往全省各个地州市开展种菇培训,将湘潭县的技术送入全省的每一个水稻主产区。
如今,全县采取散户分散种植、大户发展产业供应市场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不仅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更让土地实现“一季三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这一模式的成功,既是基层探索盘活本土资源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农业技术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硬核”力量,为更多乡村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增收、生态提质提供了有力借鉴。(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圆 何佳达
编辑:李辉军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