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一中航拍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9月30日讯(记者潘文琦 郭玲)教育二字重千斤,它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二字也系万心,承载着一个个小家的希望。
何以好的教育?家长的回答很朴实:有良好的读书环境,有优秀的老师,让孩子健康成长、学到真本事。
近年来,湘潭县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部署要求以及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具体安排,以“质量筑基、改革破壁、协同护航”为三大支柱,将教育改革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绑定,在莲乡大地上构建起全地域、全学段、全链条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新格局。
质量筑基:构建全学段优质教育生态
教育,是县域发展的“引擎”,更是百姓心中的“牵挂”。近年来,湘潭县跳出“单点突破”思维,以“全学段协同提质”为笔,在学前、义务、高中、职业教育的画卷上挥毫泼墨,画出了“亮点拔尖、整体均衡”的生动图景。
“以前大班每月要交800块保育费,现在一分钱不用花!政府这政策,真是把实惠送到了我们心窝里。”提起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易俗河镇的李女士笑得眉眼弯弯,2025年秋季起实施的“大班幼儿保育费免除”政策落地后,普惠升级为“免费”。到2025年年底,湘潭县将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园、城区3公里内有优质园,全县普惠率达到了93%”的布局,农村家长再也不用为“孩子入园远、缴费贵”愁眉苦脸。
湘潭江声实验学校队列队形武术操比赛
义务教育阶段,湘潭县既抓“书本里的知识”,更育“阳光下的素养”。走进校园,足球小将带球飞奔、艺术社团琴声悠扬,五育并举的活力扑面而来。近三年,全县680余名学生在省市级艺体竞赛中“摘金夺银”,湘潭县一中足球队更是成了“明星队伍”——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赛场上,该校19名队员撑起湘潭市代表队“半边天”,抢断、传球、射门一气呵成,强劲的战术执行力让观众掌声不断。公平,更是义务教育的“底线”。山塘小学一年级学生胡梓华,父母离异后跟着开小店的爷爷奶奶生活,县教育局了解情况后,以爷爷店铺的租住证明为依据,按“就近入学”原则让他在山塘小学学习,如今,胡梓华每天下课铃一响,背着小书包跑五分钟就能到爷爷的店里,“小孩不用早起赶车!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爷爷笑呵呵地说道,这正是“公民同招”“免试入学”政策在湘潭县的暖心实践。
湘潭县一中的“两张名片”,把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写得格外亮眼。一张是“升学名片”:连续5年包揽湘潭市文理科榜首,本科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年年领跑全市;另一张是“海航名片”——作为湖南省唯一承办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县域中学,海航班已送出6届毕业生,117名“蓝天少年”走进海军航空大学,出飞率稳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二,9名学生获得清华、北大与海军航空大学“双学籍”培养资格。2024年9月,投资2500万元的“特立海航楼”正式启用,海航馆里,模拟飞行室、体能训练馆一应俱全,硬件支撑让“飞天梦”触手可及。
职业教育则让“学技能、好就业”的梦想照进现实。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跟着产业“转方向”,优化设置物联网技术、电子电器、智能制造等12个专业,与柏屹工业园、胖哥实业等20家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合作。如今,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稳定在96%以上,其中80%留在湘潭县本地就业,直接缓解了县域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该校毕业生赵志豪从职高到本科,再到成功考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奋进历程,更是生动诠释了湘潭县职业教育“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民生价值与发展潜力。
改革破壁: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现在江声转成公办校,按学区入学,我们普通家庭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了。”说起孩子上学的事,烟塘村的刘先生脸上掩不住笑意,这一句朴实的感慨,正是湘潭县教育体制改革结出的“民生甜果”。
曾经,“公参民”学校是困扰湘潭县教育公平的“痛点”——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湘潭县云龙中学两所民办校,一度占据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的30%。2023年,湘潭县启动“民转公”攻坚,通过“政府回购资产、保障教师编制、平稳过渡教学”的“三步走”策略,顺利完成两所学校改制,破解“教育内卷”,7500个公办学位“新鲜出炉”,全县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从16.59%骤降至5.56%,这场改革因“稳、准、实”,还登上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讲台”,成为县域“民转公”改革的优秀样板。
湘潭县云龙小学“智启AI,智瞰云龙”科技节
破解了“公平”难题,优质师资少、科研资源缺怎么破?湘潭县以“基教+高教”贯通,各学校开展科技节、丰收节等活动,同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彭德怀纪念馆的展柜前,“挪”到了英雄航天员汤洪波老家的庭院里。2024年11月24日,湘潭县云龙中学综合楼六楼大会议室里格外热闹:课桌拼出环形讨论区,高二2301班的学生们眼里闪着光,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凌应生、杨盛军等6位教授,正和该校的罗正炎老师、张宇老师一起共上思政课,凌教授举着雷锋生前的工作照提问,罗老师接过话头引导学生讲身边的学雷锋小事,同学们举手分享自己帮邻居老人买菜的经历……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了“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沉浸式体验。
不止思政课,湘潭县还打破“县域教育关起门来搞”的老模式,推动县一中与湖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创新开设“海牛班”——由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定期授课,引入高校实验室资源,开展“海洋探测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课题研究。这种“基础教育搭台、高等教育唱戏”的贯通培养,就像给县域拔尖人才搭了一架“登高阶梯”,让身处县城的孩子,也能触摸到科研的“前沿温度”。
协同护航:“政府+学校+社会”为教育发展托底
花石中学新建标准田径场和生化实验室
走进湘潭县花石镇花石中学,全新的生化实验室里学生正专注观察细胞结构;新建的羽毛球场上,学子们挥拍竞技、活力满满;标准田径场的白色线圈与绯红跑道相映成趣,成为校园里最亮眼的风景线。“以前是坑坑洼洼的泥沙跑道,现在训练起来特别带劲!”初三学生贺仟指着绯红的跑道兴奋地说。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蜕变,正是湘潭县以“硬投入”夯实教育基础、以“软环境”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500万元专项资金,让我们建起了新食堂和标准田径场,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彻底改善了。”校长齐敏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湘潭县五中学子精彩校园生活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近三年,湘潭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33.41亿元,年均增长8.5%;2023年教育支出占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更是高达22%,远超全国县域平均水平。资金投入既聚焦硬件“补短板”——累计投入1.32亿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每个乡镇配齐标准化食堂、宿舍与实验室;更注重资源“优配置”——撤并整合乡镇小规模学校60余所,节约教师编制300余名,推动优质师资向中心学校集中,有效破解了教育资源“小而散”的浪费难题。
“以前课后要填表格、写材料、应对检查,现在中心校分担了行政工作,我有更多时间钻研教学、和学生谈心了。”青山桥镇时代阳光中学教师赵奇志感慨地说。湘潭县通过“引进+培养+减负”组合拳,着力破解县域教师“缺人、缺能、缺精力”困境。2022年以来,湘潭县通过公费师范生安置、民办学校优秀教师转编等渠道,补充教师近800名,500余名公费师范生全部下沉农村;30个县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吸纳成员近700名,年开展研修活动超200场,辐射教师6000余人次;创新实施乡镇中心校“下沉办公”改革,120余名中心校成员走进一线课堂,承担每周400余课时教学任务,切实为农村教师卸下行政负担,让教师能心无旁骛深耕教学。
“我的目标是考上县一中钱学森班,未来想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湘潭子敬初级中学初三学生韦同学眼神坚定。韦同学与母亲租住地下室,靠母亲打零工维生,却凭借努力稳居年级前十,而支撑像韦同学这样的孩子安心追梦的,正是湘潭县蓬勃发展的社会助学力量。
教育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湘潭县倾力打造“莲乡教育基金”品牌,让社会助学蔚然成风。近五年,县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9938.58万元,皇爷食品、伍子醉、金丰亿等本地企业,以及郭磊峰、周泽湘等爱心人士纷纷捐资;连续七年开展的“助学兴教、爱满莲乡”全民公益网捐,吸引超130万人次参与,募资910.5万元,全部用于奖教助学。如今,“莲乡教育基金”已成为全省县域最大的教育慈善品牌,“民以支教为荣、社会以助教为善”的新风尚在莲乡大地深深扎根。
从学前教育的“普惠阳光”,到高中教育的“特色锋芒”;从“民转公”改革的“公平突破”,到“教育+经济”的“协同创新”;从财政投入的“坚实支撑”,到社会助学的“温暖护航”,湘潭县以县域之基,践行教育强国之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命题。
“下一步,湘潭县将紧扣‘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发展主线,自觉对标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要求,全面落实教育强省部署,努力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湘潭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沈铁强表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郭玲
编辑:李岱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