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8月,张淑诚与曾国藩曾孙曾昭杭、邹谦等一批在上海美专学习过的青年艺术教师,在长沙北门外清泰街(现湘春街)的晴佳巷创办了“湖南美术专门学校”,此后办学30多年,16次迁址,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最初以大专学制讲授大学课程,1924年因本地师资、生源不足,将学制变更为初中、高中编制,分男女两部,设立初级、高级西洋画科、师范科,更名为“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简称华中美校)。1927年迁移长沙北区油铺街。1928年秋在北门外洋火局对面西园,以半捐半买方式购得原昭潭中学校舍四层洋房一栋,在1929年至1932年间通过购买和捐赠的形式增至三处校舍。校长凌琴如经手捐资银圆和董事会历年募集资金,共有流动资金4.6万余元。由于有了校舍和资金,学校各项教学设备皆逐渐配备齐全,教学工作逐步趋于正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各类校外活动也日益频繁,学校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929年,湖南省举办教育成绩展览,称“华中美校艺术作品水平之高为全省之冠”。1931年,湖南省教育厅明文认定:“华中美校办学八年,颇具成绩”,受到了社会的肯定。1932年秋,周磊村、何薰、刘寄踪、张一尊发起组织成立“潇湘书画社”,成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影响力最大的艺术社团。1934年,校名经教育部备案认定为“湖南私立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简称华中高艺),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51年4月。
1937年,日寇入侵,淞沪告急。为避寇扰,校长周磊村先生及全校师生共同研究决定作迁校准备。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校舍被焚,师生被迫离校。1939年,校长周磊村、教导主任黄遐举、教师陈国钊等,在湘潭籍校友颜泽瑞等人的协助下,将学校迁入湘潭古塘桥万家坳杨泗庙复学。这里原是“湘潭西四区学务委员会”旧址,在一栋民房约占三百平方的左头,建有二层楼房,楼外围绕一道木栏,有房屋十多间。
1941年春,因学生猛增,杨泗庙已不能容纳,学校再迁方上桥萧家塘萧家大院。这是一座碉堡式的砖木结构四合大院,有大小房间100余间,只有一座大门可以出进。院外是一口大塘,四面群山环抱,树木青苍,风景优美。师生们谐其声改名为“朝霞塘”,举凡签署绘画作品甚至往来信件,均习惯地使用朝霞塘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学生们抗日救亡爱国心切,组织了“学生救亡会”,在学校附近方上桥、石潭、瓦子坪、郑家坳等地院落的墙壁上,都有同学们精心绘制的抗日宣传画,书写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大幅标语。有的学生则利用课余创办“民众学校”,因陋就简,帮助农民识字扫盲,学校还组织去湘乡举行画展,同时演出田汉先生所主编的《古城的怒吼》话剧,办《华中校刊》。1942年冬,校长周磊村率学生蒋竞、萧传经、李晏平和马少侨等到衡阳兴办画展,参观者逾万人。学校声誉,日益远扬。
1944年3月,日寇进犯湘潭,就近的学生纷纷离校回家,剩下路途较远的学生70多人,由黄遐举、陈国钊老师率领,经花石、衡山白果、渣江到邵阳,邵阳告急,又辗转流亡,步行200多公里到达溆浦县龙潭镇,只剩师生30多人。在溆浦校友的帮助下,在龙潭租借向警予家族的向氏祠堂重新办学,并张贴招生广告,招收新生。(学校由湘潭迁址溆浦的记录出自收藏家韩次愈先生提供的藏品《难途日记》)1945年3月,龙潭告急,学校再迁址溆浦县城,借用一所小学校舍,继续复课。1945年8月,日军投降,溆浦的学生在黄遐举、陈国钊老师率领下迁回湘潭石潭镇飞机屋场(今湘潭县二中),各地学生闻讯后都纷纷前来复学。在飞机屋场毕业的优秀校友代表,有高艺25班符柬明、26班陈白一、27班易图境、28班王杭沂等人。
1947年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湘潭县运动会,张明实的铁饼,楚定南的万米赛,武思衡、萧惠斌的跳高,李邦珪、冯维、熊军民的篮排球等,均取得较好成绩。同年在长沙南门外大林子冲购得地址新建校舍,入秋开始搬迁。
1949年5月,湖南和平解放。7月,学校迁至福寿桥83号。1950年春,学校迁油铺街,8月,复迁陈家垅,改为湖南省艺术学校,设文绘、文音、艺术师范三科。1952年因建烈士公园,学校迁桔子洲。至1954年夏,湘江特大洪水,学校被淹,师生并入第一师范艺术师范科。到此,结束了华中艺校的历史。
华中艺专的重要地位来源于其培养了一大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家和艺术创作人才。除了上述提及的人物,该校杰出的教师和校友还有石夫、管锄非、段千湖、王正德、周令钊、王憨山、聂南溪、欧阳笃材、李立、黄铁山、朱辉等人,他们都与20世纪的湖南艺术息息相关。(完)
来源:何银坤
作者:何银坤
编辑:李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