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埠镇“深耕一亩田”莲田甲鱼基地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7月9日讯(记者 潘文琦 郭玲 王佳林)“六月六,呷水鱼炖羊肉”,六月初六,走进湘潭县大街小巷,便见家家户户灶火升腾,铁锅中,甲鱼与羊肉在沸水中翻滚交融,升腾起乳白色的雾气,一缕飘荡了数百年的鲜香,如今裹挟着莲田清气,悄然弥漫至更远的餐桌。这舌尖上的传统,正逐步成为撬动莲乡“一水双收”的支点。
射埠甲鱼以其独特品质闻名遐迩,有上百年历史,是中华鳖在当地长期自然繁育形成的优质品系,并以其鲜明的外观特征及宽厚饱满的裙边、富有弹性的肉质(按压后快速复原)显著区别于普通养殖鳖的松软质地。如何让射埠甲鱼发挥出更大价值?在经过近六年的不断摸索后,射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邓述东给出了答案——将甲鱼“请”进莲田,这也是他“深耕一亩田”模式的创新之举。
射埠甲鱼
夏日的湘潭县射埠镇,200余亩“深耕一亩田”莲田射埠甲鱼繁殖地里,碧波荡漾,托起千万点粉白嫣红,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一只只青背白肚的射埠甲鱼正悄然游动。它们不仅是莲田的“清道夫”,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2025年,湘潭县莲田套养射埠甲鱼共养面积达1000余亩,产值超1000万元,带动百余人家门口就业。
莲田与甲鱼之间,建立起完美的生态内循环。“莲田水深稳定,荷叶遮阴效果极佳,这简直是天然的甲鱼‘豪宅’!”邓述东介绍道。湘莲种植离不开全生育期的水环境,这恰好为喜阴怕晒的射埠甲鱼提供了天然庇护所。甲鱼在荷叶间自如穿梭,既疏松了土壤利于莲根生长,又以田间的螺蛳、杂鱼为食,其排泄物则化作湘莲生长的顶级有机肥,大幅减少化肥投入。
邓述东展示莲田甲鱼
莲田套养甲鱼的魔力,最终凝结在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上。邓述东算了一笔精细账:莲田养甲鱼后,农药、化肥、饲料等投入显著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80%,农药支出下降100%,莲鳖模式甲鱼慢养2年以上,单价可达普通养殖鳖的2倍。优质甲鱼培育两年,亩产可达两百余斤,仅此一项便增收超万元,叠加湘莲本身收益,“万元亩”模式名副其实。更可贵的是,生态优化反向提升了莲子品相与口感,湘莲与甲鱼这对“黄金搭档”,在市场上互相成就,形成品牌溢价的双向加持。
而曾经令村民焦头烂额的福寿螺,戏剧性地反转了身份,成为甲鱼争相抢食的“美味点心”。“以前花钱雇人捞螺都清不干净,现在福寿螺反成了增收资源!”射埠镇刘大伯的笑声中透着扬眉吐气的畅快。如今村民们主动巡田收集福寿螺,将其作为天然饵料投喂甲鱼,既省下治理成本换取额外收益,更构筑起精妙的生态链条。“它们每天能消灭不少的螺类。”邓述东指着一块示范田介绍道:“看这莲根,甲鱼活动过的区域湘莲生长更加旺盛。”良好的生态内循环就在此间孕育而成。
李自义展示自己喂养的生态甲鱼
正是这精妙的生态循环,赋予了射埠甲鱼卓尔不群的品质内核,而这份自然的馈赠,更需要匠心守护才能绽放光华。“汤色清亮、胶质浓厚,鲜甜回甘——懂行的一尝就知道是射埠的‘冷水货’!市场上能比普通甲鱼贵出三四成!”养鳖人李自义对家乡甲鱼的品质充满自豪。今年74岁的李自义养了半辈子的射埠甲鱼,30余年间,他潜心钻研,摒弃“填鸭式”投喂的旧规,独创“饥饿喂养法”,每日仅施五成食量,更将鲢鱼穿竿悬入水中,两小时后查验残饵,精准调控投喂节奏。“饿则生猛,肉方透鲜!”老人道出质朴真谛。60余亩碧波间,每亩仅栖约100只甲鱼,这份刻意为之的“疏朗”,让水质更优、病害更少。
如今,李自义更将射埠甲鱼引入了莲田养殖,不仅进一步凝练出了甲鱼肉质的至臻至鲜,成片的荷塘美景更吸引了慕名而至的钓客在塘边扎根。竿起竿落间的喜悦,正为沿岸一家家农家乐注入蓬勃生气。“加入莲田甲鱼养殖后,我更加有信心了!” 这位古稀之年的养鳖人,语气中满是坚定。
“城里人特别喜欢这种原生态趣味,周末常常爆满!”射埠镇农庄经营者王女士已在尝试开发莲田观光、垂钓体验、亲子捉鱼项目,与此同时,市场对高营养、特色农产品的渴求持续升温,兼具食补功效与独特风味的莲田射埠甲鱼,其发展前景愈发令人瞩目。这片蕴藏着古老智慧与生态密码的沃野,正悄然孕育着一个充满活力、辐射更广的特色产业。
莲与鳖的和谐共生,织就了一张生态金网,让“万元亩”从愿景走向田间,莲叶田田间,荷香浮动伴鳖息,沃野欣然绘新图:当传统智慧邂逅现代生态农业,一幅“一水双收”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莲乡大地徐徐铺展。“我们将重点培育优质射埠甲鱼品种,依托湘潭县的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莲田射埠甲鱼’产业品牌,推动莲田甲鱼产业发展成为产值数亿元的支柱产业,有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邓述东表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文琦 郭玲 王佳林
编辑:徐倩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