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河,系湘潭县湘江流域一级支流。从源头石塘水库至易俗河湾东港入湘口全长不过三十公里。而这不足三十公里的河道竟有三分之二在谭家山镇。沿途集合了境内的弄子溪、仙鹅溪、泉丰溪、白泉坝、猫坝及石坝口水库的淙淙泉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紫荆河水系。紫荆河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两岸的人民,见证了许多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川流不息的紫荆河每一段都有不同寻常的记忆……
紫荆河是一座红色基因宝库
蜿延流淌的紫荆河流经花塘、红星、霞峰、棠霞、土地庙、分路口、紫竹、茶金、高丰等九个村和社区。这里曾经弥漫着不同时期革命斗争的风云。出生在花塘村牛轭塘的马扬德,外号马福和尚。他十九岁出家,曾任雷打石龙岩寺住持,四十一岁返乡还俗。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他毅然举旗抗日,担任湘潭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队长,偷袭敌人兵站,炸毁日寇控制的桥梁。一九四五年八月护送王震、王首道将军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过境,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从湖南大学地下党组织转湘潭地下城工委工作的黎宣模,化名宋寒,紫荆河畔霞峰村南泉冲人。马扬德与其共同组建湘潭人民自卫军,亦称湘潭人民武装大队,马扬德任司令员,宋寒任政委。组织学生护校、工人护厂护矿、市民护城,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为促成和平解放湘潭、接收湘潭政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同时期活跃在紫荆河畔的中共地下党谭家山地区负责人张忠廉,长期隐藏在红星村的铁炉塘上屋场。张忠廉,湘潭县石潭坝芙蓉冲瓦窑塘人,1925年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长潭两地军事交通员、湖南人民讨吴(佩孚)委员会救护队长、安化县总工会纠察部长及县农协特派员。马日事变后,回湘潭县任县委农运委员,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团体“南国文艺社”。翌年,中共湘潭县工委成立,历任中共霞石、拗柴区委书记、县工委农运委员、耒阳县委书记、湘宁中心县委交通员。1944年,湘潭沦陷,回县任县工委委员,发展抗日武装,教育争取马扬德、段四铁两支游击队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南下支队过境,受到支队领导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潭湘宁边区县工委书记。1947年,组成中共湘北地下工委,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1949年,任地下湘阴县区委书记、岳阳县委民运部长兼县农协主席。1950年6月,回湘潭县工作,历任县农协主席、省检察院湘潭分院副检察长,后调任中共湘潭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79年在湘潭逝世。
紫荆河流经紫竹村时,有一条叫作白泉坝的小溪由东向西款款而来。溯坝而上约两公里就是著名的革命烈士谭明德、谭桂林兄弟长眠之处——紫竹村肖冲戈家坡。
谭明德、谭桂林均系湘潭县雷打石镇神龙村人(现属株洲市天元区)。谭明德,1894年出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湘潭地方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他在组织领导工人农民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3岁。
谭明德生前先后任原株洲工人俱乐部负责人、原株洲转运局罢工指挥部全权代表、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株洲转运局支部委员、原安源路矿第七支部委员和书记,原湘潭县谭家山农民协会秘书、委员长。先后随刘少奇进入上海外国语学校留俄预备班学习,在湘潭县谭家山、东一区和东二区等地负责组织打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分部负责工人运动和党的工作,组织带领株洲转运局工人投身刘少奇、李立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配合“叶挺团”北伐、声讨反革命“马日事变”、武装反抗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并计划夺取长沙、组织领导株洲秋收起义,并在破坏株萍铁路以策应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等战斗任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1927年8月,谭明德在掩护工农革命军撤退时被敌军包围被捕。谭明德烈士被捕后,始终未向敌人屈服,使敌人企图逼供湘潭、株洲党组织的目的未能得逞,确保安源路矿第七支部的绝对安全,在中国近代党建史、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谭桂林,1904年出生,比哥哥谭明德小10岁,生前系湘潭县谭家山地区农民协会委员,紧紧跟随兄长谭明德从事农运工作,1927年8月与兄长同一天被捕,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3岁。
沿着紫荆河堤岸,从牛轭塘、铁炉塘、南泉冲到戈家坡,无一不是依泉生幽境,近岭起烟岚的乡间胜景。苍松叠嶂,翠竹环峦,多少条清澈的溪流与紫荆河浑然一脉。人们走进这方热土,感受着氤氲缕缕飘逸在绿水青山之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独具无双的莲乡气概;感受着红色文化的庄严与厚重;感受着蓝天白云下弥漫着神奇的四时风语,无不是马扬德、张忠廉、黎宣模等革命者和谭明德、谭桂林等革命烈士用生命铸就的国家民族精神的诠释。紫荆河流水潺潺,如赋如歌,一百余年来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是一部完整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与中国革命史一脉相承而生生不息的红色经典。紫荆河是一座魅力无穷的红色基因宝库。
紫荆河是传统文化的摇篮 成就了一代世界文化大师
跳跃着的紫荆河在南泉冲金盘洗鲤潭与弄子溪汇聚一脉。于河边托起一座名为霞峰的山峰,更为传奇的是顺流而下几公里后,相对茶园铺也托起一座名为皋山的山峦,霞峰与皋山相互挽着玉带般的紫荆河南北相望。南延衡岳,北极涓湘,峰巅奇石如笔,林间翠色连云。远祝融火正之威仪,近染隐山碧泉之丽色。霞峰、皋山与紫荆河相映景象奇特,得天独厚之胜境。微风吹开袅袅娜娜的烟岚,摇拽的竹林中村庄若隐若现。两山虽无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却有那潺潺紫荆河四季流淌。如同优美的琴声悠悠;水漾涟漪,壑涌林涛,如同一组跳动的音符,一曲山光水色的共鸣奏出了湖湘文化的灿烂辉煌。
霞峰和皋山各有一座黎家湾,偌大的黎家庄园尽显皇家气派。近二百年前清代江苏巡抚黎培敬一房在此开枝散叶。“立俗不为流水转,留心学到古人难”,黎督抚毕生忠君爱国,治国安邦之才与同朝中兴之臣曾文正公无出其右,且为官清廉、治学严谨,家训家风为后世楷模。殁后谥文肃公。
黎督抚的二代后人中,居于皋山黎家湾一位晚清翰林、二品资政大夫、清末民初擢湖南高等学堂首任监督,名贯湘楚、蜚声文坛的教育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诗人黎承礼。黎监督是前述南泉冲黎督抚的第三个儿子。他以霞峰命名创立霞峰诗社至今已届135年,夯实了湖湘文化的地域根基;这位黎翰林还是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的画印恩师。
黎督抚的三代后人中有两位出类拔萃的名士,一位是霞峰下南泉冲黎家湾这里出生、在民国初期叱咤西北风云的传奇式人物——黎丹。他是督抚的长孙。近代诗人、学者兼书法家。1897年,黎丹考取副贡生,先后在江西巡抚夏午诒幕府主办文案、湖南都督谭延闿手下任书记官。辛亥革命后,任甘肃都督赵惟熙秘书。1933年,经第九世班禅和邵力子等支持,黎丹当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不久,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驻藏代表,著有《汉藏大词典》《锲而不舍斋书文稿》《藏游诗草》《御侮烈士诗》等。1938年9月,黎丹(雨民)由金陵(南京)回到家乡谭家山,在游览南泉冲霞峰时,作《戊寅七月登霞峰》一首:“青山对我哑然笑,有高不登徒痴狂。我对延年二侄嘱,携酒一榼同翱翔。出门不必问山客,随峰直上山高岗。不见当日白衣白,但见今日黄花黄。羊肠鸟道直绝顶,一览众山都微茫。幡然一笑白云起,万里山河藏秋光。倦游不觉山色暮,满林红叶烧斜阳。乘兴归来寻古道,天风吹送茱萸囊。野老不知尝秋罢,候门笑问来何方。满眼图画难与言,遥指山头云苍苍。”黎丹长年深耕西北,抚军安民,以融合汉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西藏边陲,其功勋足以青史留名。殁后归葬紫荆河畔的南泉冲金盘洗鲤洲。
第二位是前述黎承礼的长子黎泽泰,湘潭县谭家山镇高丰村(原皋山村)人,生于1898年11月9日,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因其擅论文,精书刻,又喜与好此道者往还,在其父黎承礼殁后持续霞峰诗社近半世纪诗风不绝,对湘中文艺之倡导,建树殊多。尤其与一代文化宗师齐白石是父子两代亦师亦友、交谊颇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黎泽泰襄理韶山陈列馆建置期间,曾回故里登上霞峰,即兴赋《登霞峰》古风一阙:“霞峰似入白云天,寿岳浮移至眼前。丽日华晖无可丈,松涛久啸有经年。皋山老宅唯残迹,翠竹鸣风古绵绵。旧茔幽幽夫憾事,青碑勒勒系岚烟。邻家认我为稀客,话语依依故土边。楚石消磨融几担,操刀挫刃洗南泉。石门画册星塘韵,镌记龙山大杰篇。补拙书斋声在耳,黎家祖训后人贤。湘潭本是胞衣地,且念殷殷肺腑言。不断乡情真咏叹,一方粳稻伴夭莲。”1978年2月18日病逝于长沙。归葬长沙市天心区金陵墓园。
世界文化大师齐白石与这紫荆河也是渊源深厚。石门岭下胡沁园是湖湘文化开宗始祖胡安国的后裔。亦是南泉冲黎督抚的姻亲、长孙黎丹的娘舅。齐白石于27岁时师从于门下,告别了木工生活,得工笔花鸟和写意山水之要诣,兼习诗词文赋。后拜师黎承礼习篆刻印文书法之技。在这皋山下的黎府,秉遵师训,将一担一担的楚石磨刻成石粉石浆,终悟得平圆刀法两兼之的篆刻绝技;于紫荆河上游石门岭周围完成了旷世山水画作——《石门二十四景图》,“提壶独上石门宽,不散云阴暑亦寒。睡足忘归思伴醉,隔三千里唤陈抟。”这就是齐白石笔下的紫荆河畔石门岭浓厚的诗情画意。历史可以佐证:紫荆河是湖湘传统文化的摇篮,成就了一代文化大师齐白石。纵观齐白石的成长轨迹,走出白石铺星斗塘前的齐白石只是一个木器作徒弟、雕花匠人、画像的芝师傅;而从走入谭家山石门岭开始,1891年从胡沁园师,1896年入黎承礼室,1899年拜在王湘绮门下,至40 岁始远游“五出五归”,后来辗转京城,得遇陈师曾、徐悲鸿、吴昌硕等学界泰斗、艺坛导师点拨提携,成为了跻身于文化艺术之殿堂而名扬海内外之卓有成就者。无怪乎世人有齐白石“生长在白石铺、成长在谭家山”之精彩评论。
紫荆河的灵润滋生了皋山与霞峰的云蒸雾绕,湖湘文化的光华折射出皋山与霞峰的神韵,近两个世纪的风霜雨露孕育出皋山与霞峰的松苍竹翠和地灵人杰,成就好一幅峰峦叠嶂、紫水扬波的靓美画图。
紫荆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溪网交叉,既有灌溉之利,亦有洪涝之弊。上世纪70年代初,流域的人民秉承毛泽东思想,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从石塘水库、石坝口至湾东港绵延几十公里,数万民工肩挑手抬,日夜奋战,硬是将紫荆河流域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如今的紫荆河防洪排涝灌溉之功能兼容并蓄,馈赠予流域数千顷土地林茂粮丰的坚强保障;一拳流域平畴沃野,两岸河堤绿柳成荫,丰收歌传四季,经年水旱无忧。紫荆河承载着当地历史人文的厚重,见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口口相传的红色经典、历史人文以及湖湘文化的薪火都凝聚在这一脉生生不息的流泉——紫荆河永恒不灭的记忆。
作者:刘建铁(谭家山镇退休干部)
来源:谭家山镇
作者:刘建铁
编辑:李辉军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