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融媒体中心7月14日讯(通讯员 杨泳淇 钟曼)为切实改善农村老年群体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6月30日至7月10日,湘潭理工学院“‘房’患未然,筑暖夕阳”实践服务团深入湘潭县易俗河镇,以农村自建房适老化改造为切口,探索服务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开展“助力农村自建房适老化改造,关爱老年宜居生活”暑期实践活动。
扎根乡村听民声,精准把脉适老需求
“奶奶,您洗澡时地上滑不滑?”实践团手持问卷,深入易俗河镇山塘村、谷洪村、白云村等30个村落开展入户调研,针对老人、子女、村干部等不同群体展开细致访谈,通过面对面交流,多角度了解老人在农村自建房中的日常起居、行动安全等迫切需求。面对部分老人识字困难、视力不佳的情况,成员们耐心逐字逐句解读,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导老人说出真实感受。十天内,实践团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数据分析显示,30.3%的老人对于农村自建房适老化改造完全不了解,浴室地面湿滑、室内照明昏暗、部分墙面破损成为影响老人居住安全的突出隐患。
在山塘村,69岁的王大爷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说:“夜里起夜上厕所,黑灯瞎火,老撞柜子,要是灯再亮堂点就好了。”这样的诉求在调研中反复出现。“农村老人的居住问题藏在细节里,” 调研中,成员们仔细记录下墙面破损、门槛过高等影响居住安全的细节,为后续精准改造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巧思妙手解难题,匠心改造筑安居
基于详实的调研结果,实践团成员迅速行动。在与镇团委及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深入沟通后,结合易俗河镇实际情况与村民需求,实践团选定梅林桥村两位老人家庭作为示范改造户。
在周奶奶家,改造组成员专注地半跪在地上铺设防滑地垫,反复按压确保牢固,安装淋浴扶手、淋浴凳以及收纳架;针对厨房墙面因油烟侵蚀发黑、白天也需开灯的问题,团队成员精心刷上高反射率的白色乳胶漆,并在窗台添置绿植,显著提升了厨房亮度,延长了自然光照时间,也为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温馨。此外,为确保老人行动安全,实践团成员还在厕所、浴室、台阶等关键位置张贴醒目的“小心地滑”提示标语,于细微处筑牢安全防线。
刘奶奶家的改造则聚焦于防蚊与防滑两个方面,考虑到老人腿脚不便的情况,团队成员在铺设防滑地垫的同时,用海绵对原有扶手尖锐拐角处进行包裹,避免老人不小心磕碰受伤;在防蚊方面,团队成员发现传统纱窗影响老人开合,便定制了可拆卸的魔术贴式纱窗——轻轻一撕便可拆下清洗。“以前关窗闷热,开窗蚊虫又一直往腿上扑,”刘奶奶摸着新纱窗,眼眶湿润。
躬身实践助振兴,银龄安居暖人心
改造完成后,两户老人的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厨房日均光照时间延长2小时,蚊虫侵扰减少90%。“这些孩子比自家孙辈还细心。”奶奶特意买来西瓜分给成员们,热情地要留他们吃饭。
“看到老人笑着说‘现在住着踏实’,所有辛苦都值了。”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团队也将以此为起点,广泛宣传,呼吁更多人关注农村老人居住安全,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适老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十天的躬身实践,丈量的是淳朴的乡土民情,筑起的是牢固的安全防线,温暖了众多银龄之心。湘潭理工学院“‘房’患未然,筑暖夕阳”实践服务团,以青春之智在易俗河镇的田野乡间,将“适老化改造”从概念蓝图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安全与便利,用实际行动探索了服务乡村治理、提升人居环境的新路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了青春智慧与担当,让“夕阳红”在安全、舒适、温暖的家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完)
来源:易俗河镇
作者:杨泳淇 钟曼
编辑:郭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