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 满目青山诗照明 一一记湘潭县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谭雳

来源: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编辑:宋倩 2024-05-09 15:12:51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5月9日讯(通讯员 楚国良)在湘潭县老年大学里,聚集着一群曾经在各条战线上跃马扬鞭、叱咤风云的勇士和闯将,当他们从第一线上退下来后,仍不忘初心,孜孜以求地要在夕阳的余辉里,继续发着热和光。整个老年大学就像是一座正在开采的富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储存着无限的热量。每位学员都是各有特色的含金裹玉的宝石和昂首扬蹄的千里马,每位老师都是独具慧眼、识金辨银的高手和知人善教的伯乐。谭雳老师就是众多老师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知识丰富、学有所长。“腹有诗书人自华。”他的教材里经史耀目,他的讲课中翰墨飘香。

谭 雳,男,1953年出生,湖南韶山人,网名:无为山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民俗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其诗词作品在国内各地多次获奖,几十年创作发表诗词近万首,已经出版了《无为阁稿存》之一、之二;《韵园拾趣》之三。曾任湘潭嘤鸣诗社、龙山诗社社长,现为湘潭嘤鸣诗社名誉社长、顾问。

(一)

谭老师接受了湘潭县老年大学古诗词教学的任务。可他面临的困难却不少:诗词班学员的年龄和文学功底参差不齐;从知天命到鲐背之年的高龄;从小学到本科的学历;有曾经的高干和教育界及企事业的精英;也有地地道道的农民等等。且大部分还是诗词的零基础。

当老师不是做学生,可以自由学习,而老师则是要加倍自修深造,扩大视野,增大知识存量,才能给学员更多更好的知识营养。众所周知,老年大学没有固定教材,必须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如果说对诗的喜爱是与生俱来,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不曾记得是从何时开始喜欢诗的。我的藏书中,诗词类是比较早的,有一些是还没有收入或工资只有三、四十元时买的。

虽然比较喜欢诗,但自己一直徘徊在诗词的宫墙之外。尤其是律诗格律的平仄,一直困扰着我。我也曾想,难道是普通话的障碍?我也努力地尝试突破学习律诗中平仄的束缚。找来了一些书籍,也细读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但生性愚钝,面对仄起式、平起式、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等,总感觉云里雾里。

从市委党校退休后,有人向我说,老年大学诗词班来了位谭雳老师,讲得很好,建议我去听听。他们告诉我说,谭老师讲课旁征博引,知识渊博,去听了,果然名不虚传。但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真正吸引我的,是谭老师严谨的学风。

谭老师多年从事老年教育工作,涉猎面很宽,知识面很广。但即便如此,在讲课中,遇到把握不准的问题,谭老师从不敷衍,既不会一带而过,也不会随便弄个词应付,总是停下来,通过网络等查找出准确的答案,然后再继续讲。正是这种严谨的学风,吸引着我经常去听听谭老师的课。对我个人而言,在谭老师课上收获最大的,是实现了对律诗平仄的“顿悟”,解除了这些年的困惑。

有人说,学习要找“明”师,而非“名”师,大概指此吧!谭老师进一步讲,就学习诗词而言,格律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真正学习诗词要注重两点:一是要增加学识方面的积累,二是要多创作。接触诗这么多年的体会,我感到谭老师抓住了学诗的关键。因为有了一定的学识基础,才能理解古人,才能理解古人的诗,才能写好自己的诗。经常拿起笔,其格律的运用、字词的搭配、各字的韵部、典故的含义、意境的展现、情感的抒发,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格律平仄的突破,使自己对诗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面对诗,虽然不再期望入室,但感到有了些许登堂的信心和勇气。

(二)

学员们都非常喜欢听谭老师讲课,因为他讲起课来语言幽默风趣,感情色彩丰富,有一种让人不得不靠近的磁力。他对每首诗词讲得都非常清楚,人物背景时间地点,格律韵味对仗,以景生情生动活泼。听课的学员们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瞬时就带领学员们跨越时间的阻隔“穿越”到那遥远的古人世界,与古人进行一场直击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鉴古知今的效果。

2024年上学期,谭老师给我们主讲的是"词曲流派"。上课铃响了,谭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流利的教书,展示出要讲的诗词作品。他说,为了理解词中“过片”的模式和功能,今天我们读读姜夔的名作《齐天乐》。《齐天乐》的“乐”,不读“快乐”的“乐”,要读“音乐”的“乐”。因为词牌其实就是乐曲名称。随即他强调,读诗读词,有序一定要读序,这很重要。比如苏轼“中秋词”的小序里“兼怀子由”几个字就不容忽略,忽略这四个字就会忽略词人情感上的重要内涵。姜夔这首词的序言很长,但是绝非多余,尤其是序中“中都”云云,对于我们理解全词着力抒写愁苦之情的真实意图非常关键。

在逐字逐句地解读作品过程中,谭老师点点滴滴地传授了很多知识。诸如“庾郎”其人,“铜铺”其物,“豳诗”其作,“漫与”其词……在串讲全篇字词句的基础上,谭老师入情入境地层层演绎作品的情感脉络。在谭老师引导下,大家的思绪随着作者的描述,由室内织女的机杼边转移到江畔浣女的砧杵上,由对思妇游子的同情怜悯扩展为对候馆离宫的深切关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似乎隐约地感悟到,南宋姜夔的这篇咏物词,表面上咏叹的是蟋蟀的悲鸣,其实作者的幽思、作品的题旨,可谓大有深意。“哀音似诉”,“伤心无数”,“一声声更苦”……所有这些情语都绝非无病呻吟,而是为家国变故而由衷生发的深切悲哀。至于词人采用一个小小插曲“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实际是以无知的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的莫大悲苦,因而“最为入妙”,用笔也别有神味。

最后,谭老师要求大家思考,这首词吟咏蟋蟀,为什么舍其形、舍其状,仅仅写其声?全篇又是如何通过人物感受来描述蟋蟀之声,或者说蟋蟀悲鸣与人物悲感是如何交织而构成全篇的?

我觉得,这正是谭老师启发式教学的高明之处。

(三)

如今,养生的话题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闲聊中,谭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心路历程,饶有兴趣地就诗歌与养生谈起了他的心得:

孔子曰:“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与别人唱歌,就一定请对方再唱一次,然后自己跟随着唱。这是孔子一条重要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一个人想要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他一定要热爱艺术,学会唱歌。唱歌时全身心投入,是最美好的体验,身心愉快,达到养身的目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诗意的人生。音乐涵养心灵,唱歌可以怡情,学习诗词同样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

生活中一年四季都有诗。春天,去白沙洲油菜花基地踏青。“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夜下起雨了,品味杜甫的《春夜喜雨》,背诵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身心沉浸于优美的意境之中,乐何如之。

夏天,神游于花石湘莲基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朗诵杨万里的名作,心旷神怡。

秋天,去金霞山游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有画,令人神往。现代诗词,也是名作如林。咏秋抒怀言志的名篇,最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一次偶然感冒,于是高声诵读毛泽东此词,连续几遍下来,感冒居然好了,是不是可以说药疗不如诗疗!

冬天,品味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又是另一番感受。大雪纷飞,喜欢背诵《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诗如果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是歌,诗歌一体,因此,学诗、写诗、读诗、唱诗,不失为养生的最佳方法之一。

“湘潭县老年大学站到了!”每每踏着这报站声走下公交车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由心而生。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我与湘潭县老年大学已有了三个春秋的情缘。回眸三载,在这里给我留下了一生中不可磨灭的幸福回忆。每当想来心中总会激情振呼:湘潭县老年大学啊一一你真是我老来的福地!

诗词班的谭雳老师是我初入老年大学的第一位老师,之前,虽然我们没有深谈密交、但谭老师广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为人的耿直、待人的赤诚、教学的严谨都一一成为了我写诗作人的榜样、受益余生的宝贵财富。

如今,诗,成了我的余生密友、成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种诗和远方的召唤让我永不停歇的前行。

面对湘潭县老年大学的教学大楼,展望我们的老有所学与夕照余辉,我决意: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完)

来源: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编辑:宋倩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849/91/138824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