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 一把油纸伞 撑起一片天 一一关于石鼓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来源: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编辑:宋倩 2024-06-07 16:07:52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图片2.png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6月7日讯(通讯员 楚国良)欲说“油纸伞”,首当其冲绝对少不了的,还是戴望舒先生那首千古名诗《雨巷》里的那柄“油纸伞”——古典、浪漫的“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五颜六色各具形态的雨伞如花般盛开在大街小巷的半空中,于是,想起了古典高雅的油纸伞,想起了戴望舒《雨巷》的油纸伞,想起了关于“油纸伞”的话题……,不由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一)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它的生产地越来越少,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的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据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

汉代纸发明后,开始代替丝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涂上桐油的纸成为伞面材料,标志着油纸伞的诞生。唐代曾出现了专门用宣纸做伞面的纸伞,以便书画家在伞面上泼墨挥毫。宋代广泛使用绿色的油纸伞,在《清明上河图》热闹的集市上,人们用的就是这种绿纸伞。

油纸伞伴随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伞普及,才退出历史舞台。

油纸伞在民间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意义。它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实用工具,更是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载体。

在传统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油纸伞往往成为重要的道具,为人们带来喜庆与祝福。同时,油纸伞还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学价值使得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油纸伞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逐渐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油纸伞的价值也随之消失。相反,在现代社会中,油纸伞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图片4.png

(二)

湘潭地处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潮湿多雨。

童年每逢雨天我都是躲在母亲的雨伞里走过乡间小路。低年级时放学逢下雨父母会来接,打伞的人在我心目中都是大人。五年级时终于自己撑一把油纸伞上学去,是骨子很硬的那种,伞骨是用筷子一样粗的竹子做的。伞柄长约1米,连接伞骨的铰链座及伞帽都是木头做的。伞柄把手有孔,穿绳子可以挂起来。伞面用桐油刷过好几遍,黄色的伞面油光光的,对于童年而言,一把油纸伞的分量不轻,而且撑伞的过程比较费劲。新油纸伞还好,只要把伞头抵在墙上手与腰一齐用力就可以撑开。旧伞经过风吹雨打,油纸伞面缩水变硬,被雨水浸湿后伞布易互相吸附粘在一起,需要拿出吃奶的力气整个身体扑上去用力才能勉强撑开。人小力薄若遇到实在撑不开,只好向老师、同学求援。

油纸伞用过以后,一定要撑开晾干,天晴后再撑在太阳下晒,等干透才可以收起来。否则伞面不但相互粘连还会发霉,变得灰不溜秋脏兮兮的,撑开时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油纸伞的大小、颜色都相差不大,为了防止彼此间拿错,许多人家用油漆在自己的伞上作记号或写上自家的姓。

那时还有专门修伞的,一把伞至少也要用个五六年,无论是纸伞还是布伞一般破漏处自己想办法打打补丁,修伞匠主要处理伞骨架的坏损。新式伞杆上装了弹簧,有毛病更是只能去找修伞匠 ,走街串巷的修伞匠背一个帆布包,包里有一堆七零八碎的物件:线绳螺丝、钳子刀子、伞骨弹簧、剪刀、铁丝之类。“修补阳伞、雨伞、套鞋啰”的吆喝声我现在都还记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钢骨伞的普及,油纸伞逐渐被钢骨伞、折叠伞取代,于是,油纸伞、油布伞逐渐退出市场,一把伞坏了,大多数人都是立即去买把新的,修伞人的吆喝声也很多年没听到过了。

图片5.png

(三)

湘潭县石鼓油纸伞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工艺技术来源于江西,史书记载:“历朝鼎革,荼毒生灵,惟元明之际为惨,湘潭土著仅存数户,后之人多自豫章来。”江西一带的油纸伞制作工艺随着迁移来到地广人稀的湖南湘潭,此后油纸伞成为湘潭人养家糊口的手段之一。他们成立各自的手工作坊,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伴随纸伞技艺的更新与发展,石鼓油纸伞迅速发达起来,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纸伞产业。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周乐善,作为石鼓油纸伞的创始人,除了自创竹骨铜顶、鱼胶生漆、桐油宣纸、藤编伞签等的制作工艺外,还学习其他地区精湛的制伞技巧。湘乡人曾国藩为增加军饷,大力发展工商业,第二代传承人周佳日的纸伞跟随湘军来到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上海等通商口岸,并将它远销至东南亚、英、法、美等地区和国家。1932年湖南国货陈列馆开业,第三代传承人周贤钦的竹骨绸面阳伞作为首批入展的伞类产品,深受湖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石鼓油纸伞的商业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宽。1952年,在党的领导下,油纸伞工作组重新组建并成立雨伞生产合作社。第四代传承人周传信作为制伞技术骨干,致力于留存油纸伞传统技艺。1995年,第五代传承人周汉宇成立湘潭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石鼓油纸伞的发展就此上升一个新台阶。2021年,周汉宇之子周乐成为湘潭宇昌工艺伞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负责人,担负起油纸伞研发与市场营销重任。周乐和团队成员在传统油纸伞植入国风等“新元素”,对伞面材料、伞内部穿线方式等进行创新,并通过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石鼓油纸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石鼓油纸伞制作工序多达72道,顺利生产出一把油纸伞靠的是成品伞厂和伞零件配备场的配合。今天,石鼓镇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大多已从手工作坊晋身为“流水线”生产,现在全镇共有14家成品伞厂,40多家配件厂,形成了完整的制伞产业链,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方式并存,年产伞500万把,石鼓油纸伞已成湖南境内的主要纸伞品类之一,占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有感于此,余欣然为石鼓油纸伞撰联一副。赞曰:

以竹为梁,用纸成形,历久弥坚成气侯;

宋中始有,明初而盛,仙风道骨显精神。(完)

来源: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编辑:宋倩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840/99/139826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