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2月21日讯(通讯员 戴若男 潘益前)近年来,石鼓镇提出“改革强镇 产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引导各村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差异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其中,海南村异军突起,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了近500亩基本农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完成了优质稻种产销一体化发展,在担当中打造出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在实干中探索出一条共同致富飘香路。
【支委扛旗勇立潮头,领航奋进振兴征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换届以来,海南村支村两委班子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扛起村级主体责任,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主心骨”功能,以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势头聚众力、凝众心。为进一步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海南村总支书记赵德明带领村两委成员于2021年成立了湘潭县石鼓镇海南村经济合作社,并以18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红旗组、同心组两个组的基本农田(共计157亩),流转的农田用于种植优质水稻。自2021年优质水稻种植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流转土地面积从最初的157亩扩大到目前的近500亩,年产优质水稻从过去的70吨增加到现在的225吨,集体经济年收益从开始的13万元提升到今年的38万元。
随着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平衡好村级中心工作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考验着海南村支村两委的工作部署和协调能力。在赵德明书记的带领下,支村两委发扬“三牛”精神,始终坚持中心工作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农忙时节,他们白天在田里进行播种、除草、施肥农耕劳动;晚上下村入户进行防溺水宣传、医保参保缴费等各项工作任务。他们用“白+黑”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两手抓的平衡,既高效保质地完成了村级中心工作,又积极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村民们说,无论是田间,还是村部,总能看见村两委成员忙碌的身影。
【党群齐心双向奔赴,携手共促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共同致富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海南村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勇当先锋模范:一方面积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带头做好耕地保护的示范工作;另一方面携手乡亲们盘活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一同奋力迈上致富路。自水稻种植项目扩模升级以来,不仅带动当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了以产业谋发展、以就业促增收。目前,土地流转已为村民们共计带来近9万元的流转收益,并且种植基地吸纳了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平均薪酬可达150元/天。“农家稻”已经有力有效地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党旗指引下,村民们对增收致富愈发充满信心和希望,自发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提建议、话发展,学技术、勤耕作,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海南村产业振兴的铿锵劲歌。如今,地里的粮食喜获丰收,过去的撂荒地化生财地,贫瘠土变增收田。颗粒饱满的大米和逐年攀升的效益不仅体现出海南村干群齐心协力奔上致富路的决心和行动,更是蕴含着他们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动实践。
【支部联建提质增能,实现1+1>2新成效】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为更好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而促进镇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石鼓镇机关支部与海南村以支部联建的方式解锁集体经济“新密码”,畅通增收新通道,注入发展新活力,构建党建新格局。春耕时节,机关支部联合海南村总支一同开展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利用海南村现有农业资源,将“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的活动搬到了田间地头,组织党员干部与村民们一道进行春耕劳作,在劳动中提升党性修养,在服务中密切干群关系。“新手”干部撸起袖子,赤脚入泥,浑身干劲却又手足无措。一旁的村民们手把手指导“新手”干部如何插秧,热心地告诉“新手”干部插秧技巧。在村民们的指导下,大家的动作逐渐娴熟。一番劳作下来,秧苗插直了,支部联建也插“值了”。
送走春耕,迎来秋收。海南村将新收割的稻谷分成两批进行销售,一批以原生稻谷形式销售,惠及乡邻;另一批则以新制大米形式销售,引四方客。海南村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的方式,让飘香四溢的农家大米引来了新老顾客的光顾。今年,石鼓镇工会购买了近1万斤新制大米作为职工节日福利,此举为海南村集体经济带来了3万余元的收入。
今年11月以来海南村购入收割机一台,在满足自身的需求的基础上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农户,预计收益达1万元/年;利用村级屋顶和文化广场铺设光伏板90KW,年前将并网发电,预计收益达到4万元/年。海南村支村两委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以“造血式”发展促推村集体经济壮大,以“参与式”建设铺就共同致富道路,着力为高质量建设和美乡村谱绘新画卷。(完)
来源:石鼓镇
作者: 戴若男 潘益前
编辑:宋倩
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