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街 那祠 那码头 一一湘潭县易俗河镇老街行纪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楚国良 编辑:赵思佳 2023-05-30 14:46:10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1.jpg

湘潭县融媒体中心5月30日讯(通讯员 楚国良朋友,如果你想领略江南小镇的古香古色,探究江南小镇的建筑风采,去易俗河老街一游,定会让你满载而归。

易俗河镇古称洛口。何谓洛口?洛水即今天之涓水入湘江之处也。涓水发源于湘潭最南端昌山的易俗河缓缓西南而来,在这里与北去的湘江交汇,形成了一个东抵湘江南临易俗河的三角洲——洛口,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它北西两面环水,一个天然的码头。即今易俗河镇之西北角老街所在地。

5月26日晚餐,好友罗湘龙召饮于湘江国际城市农夫。我和莲乡诗人郭国亮,刘敏等人就住在易俗河,不到4点就到了餐馆,等饭吃的时光实在无聊。看着外面天气正好,阳光正好。于是3人一合计,何不去易俗河老街走走?

从107国道湘潭县城处西折,下了防洪堤,就来到易俗河镇老街。一条麻石街从南向北蜿蜒前伸,到一个转弯处分叉,一条向湘江边伸去,一条伸向西边的易俗河码头。游罢归来,余兴末尽,遂以"那街,那祠,那码头"为题,是谓行纪。

一一题记

(一)

追忆过往,千丝万缕,好奇湘潭如何而来,前世今生,故城遗址又有哪些?

变迁最始,湘南县治设在今湘潭县之石潭。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此地设湘南县,隶属长沙郡,汉代因之。其地域,北以链口(河口沿湘河)为界,并包含涟水流域,跨涓水与湘江,直达耒水,今湘乡、双峰均在其境内。光绪刊《湖南通志》载“湘南故城在县西六十里”,即位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墹子组。1958年前仍存有城墙及护城河,目前护城河格局依稀可见,城墙基址亦略有遗存。接着发展,今易俗河老街后城塘一带为唐代湘潭县城遗址。唐天宝八年(749),湘潭县城设在洛口,古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2 年,有居民在湘江边开挖水塘,挖出埋在地下的麻石,石上有寸多深的车辙痕迹,还挖出青铜镜一面。1964年,居民在公路边建房时,挖出唐时城墙石砖。

原老街设施齐全,青一色的麻石街道,青一色的河边木质吊脚楼和岸边木质楼,有着浓郁的古代民间建筑文化色彩,为古乡古俗的江南小镇。曾经繁荣一时,这里千百年都是湘潭商贸之地,素有"小南京"之称。

据了解,从老涓水桥到挂嘴洲一线,数里之长,全是吊脚楼,小河流水,杨柳依依。只可惜,岁月悠悠,洪水无情,这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已成记忆。挂嘴洲岸边的神公庙已毁,水府殿改成船厂宿舍,令人扼腕叹息!

图片2.png

(二)

湘潭县从古发展到现在,在这条岁月的长河中也不知道出了多少个首富,又有多少个有钱人,但是能够传承下来的又有多少?都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在易俗河老街却有着这么一户大人家却传承至今,而且还拥有着近4000平米的祖宅,让人刮目相看。

他就是肖家祖宅一一肖家祠堂。

青砖为墙、巨木为梁、麻石铺地、雕梁画栋,这就是肖家祠堂,一个瞬间将人从高楼大厦的压抑氛围中解脱出来的江南宗宅。

肖家祠堂建于清朝康乾年间,是湘潭、湘乡、望城、醴陵四县肖姓族人共同的祖先祭祀宗祠,占地4000多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以前,青砖为墙、原木柱廊环绕的祠堂里,石狮看户、雕梁画栋、一扇扇雕刻精美的花格窗门与粗大、漆得通红的梁柱相映成趣,肃穆中显得既端庄又大气。不过,在经历了办学、几番被租赁、产权转让之后,如今肖家祠堂内廊柱油漆早已剥落殆尽,花格门窗、雕绘牌匾也所剩无几,唯有檐前柱廊之上留存着几块雕刻着“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飞燕衍泥”等吉祥喜庆的木板刻画。

在清康乾及其之后,湘江与涓水交汇处的易俗河镇商贸渐兴,全国米市的地位日显,一江一水中樯帆林立,弹丸之地的易俗河则店铺密布、客商如云,在寸土寸金之地建一姓宗祠,可见肖家当时的雄厚财力。

(三)

易俗河是明代以来的称呼,更久远的时候,这里叫“洛口”。唐天宝八年(749年),始设湘潭县,县治也由衡山北迁到了洛口。洛者,洛水也,今称涓水。涓水与湘江在这里会合,然后有了洛口镇。从洛口运输大米,走的是水路,水路离不开码头。现在能找到的两处,一处叫正泰,另一处叫过山。

正泰是人名,此人姓郭。以此命名码头,可见他在洛口地位不一般。洛口老街原有“三街”“六巷”。“三街”指正泰坪、曲直街、上正街。除开正泰坪、正泰码头,郭正泰家族至少还有一家粮行、一个酱园。

粮行是现在洛口老街最著名的建筑,颇具俄式风格,正对正泰码头,不过几米远。酱园在粮行一侧,已发灰的白墙上写有“酒X酱园”的字样,两旁是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正是塞北烽烟急,漫道街边风景闲。”

一个“急”字,一个“闲”字,又在冥冥之中述说了洛口的前世今生。

从唐代开始,湘潭成了湘米北漕的重要集散地。唐朝宰相刘晏说:“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挂席,西指长安。”涓水和湘江在洛口会合,这里成了绝佳的码头。遥想古时,正泰码头处,船桅林立、车马辐辏、商旅杂沓,船夫、挑夫、卖家、店家云集于此。

离正泰码头百米远处,是过山码头。码头上的一处石碑上仍清晰可见当时的米市行规:“易俗河粮米聚集之处,买卖凭行交易,录箕由行招募,登册给牌,公择牌长总理事务,若有舞弊等行为,牌长是问……”另一石碑上则记录了一件“违规”之事:“今有船户运米来市售,却因起货越规……自知亏悔甘愿罚碑。光绪十九年十月吉日立。

码头繁华一时,留给今人的只剩几处石阶与石碑。码头不知从哪天开始,再无渡船。“正泰码头”四个字,是渐渐被荒草环绕的;米市的辉煌故事,是慢慢被人们遗忘的。时代的落幕,未惊动时人。(完)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楚国良

编辑:赵思佳

本文链接:https://www.xtxnews.cn/content/646749/74/127043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