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辉煌耀莲乡——湘潭县百年党史纪实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辉军 2021-09-16 20:22:15
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
—分享—

江边有个湘潭县,江边有首动人的歌。一百年来,湘潭县内的共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湘潭县人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脉搏信心百倍地舞动着历史的风云,创造了炳彪史册的辉煌业绩!

上集 为有牺牲多壮志

(1921—1949)

(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县内共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积极投身推翻帝官封的斗争,县内共产党组织不懈于内,县籍在外的共产党人忘身于外,先后组织和发动鹤岭风暴、湘潭农军起义、秋收暴动、株洲暴动、年关暴动、抗日救亡、银坡起义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湘潭县籍早期党员,可谓群英璀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来发展成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中共湘潭地方早期支部与早期党员由此快速建立发展。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青狮村的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驱。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1923年底,湘潭县籍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除毛泽东、罗亦农外,还有罗学瓒、毛泽民、毛福轩、彭公达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湘潭县地方党组织蓬勃发展,积极支持北伐战争,公开领导农民革命,掀起了农村大革命高潮。

1926年初,湘潭地方执委在全县建立区委16个,共有党员1500余名,湘潭县成为全省党员最多的县。

马日事变后,反动派大肆扑杀共产党人。杨昭植、罗学瓒、彭公达、李爱莲等一大批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人运动领导人被杀害。但是,英雄的湘潭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多次重建中共湘潭县委。县委随机应变,将党的活动分散转入农村,组织农民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县内武工队发展到400余人。同时,实行县委领导成员分工包乡、包片,秘密恢复建立一批党支部,从1927年8月至1933年1月,湘潭县境内(包括跨县边区)共恢复基层党支部64个,发展党员716人。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人组织发动了秋收起义。1927年9月,省委派罗学瓒、陈永清、张忠廉重建中共湘潭县委,积极配合秋收起义,组织株洲暴动和年关暴动,有力支持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乌石彭德怀在平江举行起义,云湖桥卢冬生参加南昌起义,姜畬杨度成为驻上海中共地下党员,毛泽东、彭德怀、彭绍辉、杨梅生、刘荣辉、宋乔生、毛泽覃等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潭县籍共产党员以向死而生的英勇气概,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二)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委多次派员到湘潭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建立党的区委、支部。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河东膏盐矿党支部组建的自卫团,张鹏飞、马扬德在党组织支持下,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灵活机动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威震三湘。

期间,彭德怀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指挥,指挥八路军对日军英勇作战。发动“百团大战”,重创日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天地英雄气,英雄尚凛然。全面抗战期间,从湘潭县走出去的一大批抗日将领,戎马倥偬,前赴后继,冲锋在前。从1937年7月至1945年7月,全县征集常备兵役60648人。湘潭县籍战斗在全国各地抗日前线的著名人物有卢冬生、周小舟、韩联生、彭绍辉、刘先胜、杨梅生、唐子安、罗华生、熊飞、王子良、徐菊英、罗异、罗西北、吕骥、王戈白、彭金华、彭荣华、戴庆哲、黄君珏、梁鸿均等。

194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五日),驻潭日寇八一旅团所属各部由专田少将、饭田大尉带领,在易俗河八斗丘(今江声中学)向国军七十三军缴械投降。湘潭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

解放战争时期,县境内活跃着七支较大规模的中共地下武装和起义武装,它们分别是中共湖南省工委、湘中地委领导的湘中游击第一支队,中共潭湘宁边区领导的湘中纠察总队和湖南军区第四纵队,中共湘潭县工委领导的湘潭人民武装护乡团、马扬德人民自卫军,中共湘潭县城市工委领导的湖南军区湘潭支队,中共中原局同意建立的江南地下第四军。其他各地中共地下党组织也组织了一些地下武装和策反了一些自卫武装。如张鹏飞武工队、东平武工队、霞城武工队、晓忠乡自卫队、涟碧乡自卫队、石潭乡自卫队等,均为湘潭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的张鹏飞武工队,1948年举行银坡起义,袭击吟江、古塘桥、窑湾警察所,与县政府警察局周旋数月,一度牵制了省城和周边多县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县人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取得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的胜利,谱写出一曲又一曲高亢的凯歌。

这一时期,湘潭县境内的地下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党员不断增加。到1949年8月湘潭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地下党组织90多个,共有地下党员2567名。1949年8月11日,南下工作团105部进驻湘潭县城。8月13日,中共南下湘潭县委与地下党湘潭县委、湘潭城市工委、地下武装的代表在城区新群学校(今湘潭市二中)正式会师。湘潭县党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下集 敢教日月换新天

(1949年—2021年)

(四)

1949年8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3师进驻湘潭县城,湘潭县获得和平解放。8月22日,在国民党原县政府礼堂举行接管仪式,宣布县人民政府成立。刘旭任书记,杨第甫任副书记、县长。

1950年6月1日,中共湘潭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会议,县级机关、县独立团和各区党员代表共100人出席会议。会上,县委书记杨第甫代表县委作工作报告。

1950年,湘潭县人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中共湘潭县委、湘潭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普遍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县长于殿武当场捐献50万元(折新币50元)。全县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抗美援朝期间,全县5800余人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525人在朝鲜战场牺牲。全县人民捐献“毛泽东故乡号”战斗飞机两架,于1951年11月4日飞往朝鲜前线参战。朝鲜战场上涌现了“人桥英雄”莫崇碧、黄继光式的英雄刘海涛、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等一大批湘潭县籍英雄。

中共湘潭县委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完成了对全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制定和执行湘潭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国民经济。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各项指标完成或接近完成。其中,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2897亿元,为1949年的140%。此后,县瓷厂、造纸厂等相继建成,至1957年,全县工业厂矿共有15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湘潭县委和湘潭县革命委员会始终没有放弃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先后建设了一批“五小”(小钢铁、小化肥、小农机、小农药、小水泥)工业企业。1969年建成县铁厂,1972年建成韶山氮肥厂,在全县原有国营厂矿26个、县办集体厂矿12个的基础上,新开办和建成投产的国营厂矿有县农机修造厂、县磷矿、煤矿等15个,新办县属集体工厂6个。到1975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218个,总收入增加到3400万元。

农业生产大干快上。全县治理田土山水,改善生产条件,1970 -1975年,共动用土石方1.2亿立方米,先后修筑潭湘堤等9条防洪大堤,修建了易俗河向东渠、烈雁金河、锦石群英渠等20余条排灌水渠,新修上石坝水库等小一型水库4座,建设田园化标准农田8万亩,安排排灌机4407台,全县旱涝保收面积达80万亩。植树造林91万亩,属历史上最多时期。到1975年,粮食亩产比1965年增加75.9%,总产量增产63.88%,饲养生猪增长142.91%。

(五)

1981年起至1983年,湘潭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粮食连年丰收,到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亿多公斤增加至7亿多公斤,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1985年4月,中共湘潭县委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锐意进取,加快翻番,为振兴湘潭而奋斗”的工作目标,至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2913万元,是1952年的6倍多,农民人均出收入654元。全县乡镇企业发展2728个,实现总产值12亿多元。九十年代初,湘潭县成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1992年,确定以经济开发带动县城搬迁,以县城搬迁促进经济开发的工作方针,成立县城建设指挥部,以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建设新县城。1992年9月8日,新县城奠基仪式在易俗河镇隆重举行。至1995年9月,共投资5亿多元,新县城建设初具规模,9月28日,县委、政府举行县治移址典礼,湘潭县党、政、群机关正式迁至易俗河大鹏路新址办公,结束了湘潭县45年有县无城的历史。同年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撤销原设的9个区公所,和50个乡、15个镇,调整为8个乡14个镇。1995年荣获“中国湘莲之乡”称号。

2002年10月,中共湘潭县委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省内经济强县新目标,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发展战略,建成天易生态工业园。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作田还粮的历史。

2008年,县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强化主攻工业力度,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程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速度。这一年,湘潭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之列。6月,湘潭天易示范区成立并挂牌,县城总面积规划扩充至99平方公里。以工业为主导,以两型为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县规模企业达219家,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0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业、食品药品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快速发展,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其中4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2012年,开展“产业升级年”“项目攻坚年”“作风建设年”三大主题活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3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04.2亿元,同比增长23%,粮食总产量72.75万吨,继续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在1978—2012年的35年中,全县工业发展步伐加快。由以煤炭、建材为主的工业生产向新型工业化迈进,全县逐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全省文明县城”“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县GDP从1978年的2.07亿元,到2012年突破 200 亿元。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水、电、路、交通、通信、燃气等迅猛发展。潭衡西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县,韶茶公路连通县域东西。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电,城镇均有清洁卫生合格的自来水,村村通班车,广播电视信号和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信号全覆盖。

全县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健全。学有所教,幼有所托。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住有所居,不断升级。土砖瓦房基本被水泥红砖楼房代替。劳有所得,护法维权。农民工工资发放得到法律保障,劳动仲裁为农民工撑腰做主。老有所养,设施完备。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所集中供养五保户的敬老院,弱有所扶,应保尽保。人们的生活得到稳定的、最基本的保障。

(六)

2013年4月,中共湘潭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建设法治湘潭县的决定》。依法治县形成良好格局,被评为全国法治工作先进县。2013年,中共湘潭县委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初心意识明显增强,党风政风实现根本好转。

2016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强工惠农,壮县惠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挺进全国经济百强县”两大目标。深化改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完成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镇村合并,原19个乡镇合并为17个乡镇,原755个建制村合并为521个村。2018年,龙口乡并入花石镇,梅林桥镇并入易俗河镇,521个村(社区)合并为321个村和22个社区。实行一区带多园(天易工业园园区+青山皮鞋工业园+茶恩竹木加工工业园+杨河工业园+花石湘莲产业园等),形成三大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产值突破一千亿元。201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指数测评成绩全省排名第三,荣获全国法治先进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中国湘莲美食之乡、省安全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

2020年,湘潭县成功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50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财政收入26.3亿元,是建国初期的800倍。“全国百强县”排名成功进位,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排名从第91位前进至第86位。

2020年2月-4月,武汉爆发人传人新冠肺炎,中共湘潭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治愈,医务人员“零感染”。县人民医院曾玲等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黄冈,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人间大爱的赞歌。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556元和2106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8.5亿元,县域全面实现小康。湘潭县共有28个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914户43713人,县委政府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在脱贫攻坚的五年时间里,近千名党员干部常年驻村帮扶,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共整合投入4亿元财政资金助推产业发展,“一亩田脱贫”模式入选全国100个扶贫开发典型案例,贫困户年收入从2300元增加至12000元以上。该案例执行者,射埠镇农技站站长邓术东,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69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全部脱贫实现小康。人民群众日常消费不断升级,2020年城乡居民年消费分别为21757元和16970元。

江边有个湘潭县,江边有首动人的歌。这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这是一首胜利的凯歌。这首歌,将永远激励湘潭县38000余名共产党人和97万湘潭县人从胜利走向胜利!

来源:湘潭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辉军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