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县杨嘉桥镇华东村,今年成立了一家“向富种养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的,也就是说加入这个合作社有“门槛”——入社的必须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现年48岁的孙利军是该村十多户贫困户之一。20年前,孙利军丈夫在片石场作业时膝盖摔成粉碎性骨折,从此落下了残疾,家里也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并因此欠下了不少债;另外,家中还有高血压中风,且患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婆婆以及多病的儿女需要照顾。孙利军也想凭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状况,但家里离不开她,对她来说外出打工挣钱是一种奢望。
在华东村,像孙利军家这样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还有好几户。他们文化不高且缺少技术,仅靠种田种地勉强维持生计。
怎样才能使像孙利军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镇、村两级都费尽了心机。在反复调查论证后,镇、村两级决定充分利用华东村靠近集镇区的优势,将这些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合作社,支持他们通过抱团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
“种养殖业是自己熟悉的产业,若有销路的话,既能创造收入又可就近照顾家人,我觉得可行。”一直想通过发展种养业但又苦于缺少资金、不懂技术、更担心销路的孙利军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今年8月,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孙利军等5户贫困户通过政府小额扶贫贷款作启动资金,正式成立向富种养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采用基地+散户运作的模式,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总面积近100亩。作为合作社带头人的孙利军夫妇,除自家的承包地之外,还流转了15亩土地用来种菜并养鱼,目前共种了4亩包菜、9亩萝卜、1.3亩辣椒,鱼塘里投放了鲫鱼、草鱼等。
孙利军说,种养规模扩大了,自然要请人帮工。而请帮工同样有条件,那就是必须是贫困户。年近40岁的张铁强是位智力残疾人,与八旬老父亲相依为命,平时靠捡拾废品换取油盐钱。合作社成立后,张铁强能做些挑担子、挖土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另外,还有20余人在合作社做事,每月工作10多天,可获得1000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
编辑:黄苏